凌云寺—香港寺院
妙参法师
慧皆法师
孝悌流芳
新界锦田的观音山脚有一所建於明代的凌云寺,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为本港最古寺刹之一。
凌云寺原名凌云静室,是明初锦田望族邓洪义的长子邓钦,为庶母黄氏奉佛静修而建。所以寺内现时尚供奉邓洪义以及历代的长生禄位。
要到凌云寺可从大埔火车站旁之巴士总站乘64K往元朗西的巴士,至荃湾石岗公路与林锦公路的交接点下车。路旁有指示牌指引经观音径上行,可抵山门,过山门而进入围圃,即见“甘露门”。登石阶抵寺前的小广场,广场上有凉亭及化宝炉。寺门上以石刻“凌云寺”三字,两边可见重修住持法师妙参老和尚的石刻门联“涌出西方千叶宝,远承南海一枝春”。
内进寺门,迎面为韦驮像,再进为大雄宝殿。宝殿高而雄伟,灯火璀璨,全身佛像光耀夺目,神态慈祥。宝殿两侧,有钟鼓高悬,据说此千斤大钟,响彻遐迩。寺的两侧,分别为禅房、客房、斋堂、地藏殿、放生池等等。寺貌堂皇肃穆。现任住持慧皆法师,带领多位比丘尼修行於此。
寺前的广场低处,是一座莲池,小桥流水风景甚佳。据慧皆法师介绍,二、三十年前,寺前树木尚未高参,在寺门可远眺元朗屯门的山水,时人称“小西湖”。现今犹可於树丛掩映中,见远处景色,大有置身於人间仙境的空灵感觉。
据寺门前所立的碑记以及《明史——何真传》等的记载:洪武廿九年(1396)年,邓洪义因其弟被妻舅家所累,要遣戍辽东,邓洪义冒弟名代其远戍。几年後在放还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陈氏家族收容为家塾教师,并与其养女黄氏成婚。三年後邓洪义病逝,黄氏带领其子邓鋗护丧归锦田。原居於锦田的邓洪义三位儿子亦善待黄氏。翌年,邓鋗逝世,黄氏痛不欲生,为此,几兄弟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为庶母筑建凌云静室,并设洪义木主在室内,以使黄氏於静室中安渡晚年。
古刹重光
凌云寺在建成以後,其间有兴替。清道光二年(1822年)涤尘法师重修静室,改名为“凌云寺”。至光绪元年(1875年)释圆光、光绪廿五年(1899年)释净园,曾先後任住持。之後,因後继乏人,寺门破落,归乡绅邓伯球管理,邓将之辟为休憩的场所。1911年,妙参法师应黄慧清居士等之邀请来港,游至观音山,见寺已荒凉,於是会同徒众剪草斩荆,并劝邓伯球改奉佛教,使乡人捐出寺地。又募捐钱物,重修寺门,并於寺侧筑禅堂大楼,凿莲花塘於山门前,围篱建墙,广袤十丈,可容百余众。至1924年春完工,并立碑记於寺前志事。
是时适香港各地小型精舍、茅蓬等渐多,内地出家男女众到港参学或居留者不少,妙参法师住持的港岛中环士丹顿街延祥分院,经常客满。法师有感於香港未有十方丛林之设,更默察港地女众信佛者比其他地方为多,於是发愿办女众丛林,化凌云寺为十方道场。
凌云寺重建落成,在妙参法师主持下,严守丛林规制,不久更集众传戒,先後挂褡进林者不少,开香港傅戒之先河。据资料载,凌云寺的丛林规制,依镇江金山寺的律仪,除晨昏二课,并聚众於禅堂坐香谈禅,其余时间念佛静修,寺内经常开讲经教。至1932年,妙参法师的法徒智修、喜修两比丘尼更在寺旁另盖建筑物并成立戒堂,毅然接受宝华山的戒法,建凌云寺为律寺,接着,更成立凌云佛学研究社,提倡佛学,兴育法才。
如今的凌云寺,虽不再传戒及开讲经教,但仍偶有法会。寺中女众以清修为主。每逢假日,村族中人及信众到来参佛上香,浏览此清幽胜境,足可涤洁心灵。
地址:新界元朗锦田上村观音山
甘露门
“凌云女子佛学社”遗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