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清修,如此洒脱的字眼在我们奔波的生活中,听上去很遥远。就在7月初,浙江慈恩寺的“短期出家”活动,让这件在佛门看来本是平常的事情,得到了远超预期的关注。慕名而来的我,拖着行李,从杭州出发,走进这座有1400多年历史的石窟古刹,开始了一段出家的日子。
慈恩寺里包括主持智渡法师共有4位出家人,另外还有12名参加“短期出家”的信众。寺庙的生活很简单,凌晨3点半,伴随着钟声,信众们就要起床上早课,由3名法师主持仪式。一名信众身穿便服,手里拿着课本跟着法师诵经。
对于这些佛学初学者,师傅们不会强求过多,只要虔诚、安静,跟着大家的节奏动作就行。早课上,三位信众穿着海清,认真诵经。
即便是短期出家,作息时间也都要严格按照寺院的规定。下午5点时,信众们开始排队准备上晚课。
40岁的陈刚(化名)来自重庆,他手拿经书,在法师带领下认真诵经。大学毕业后,陈刚应聘到国企做销售,后来辞职和朋友开了酒吧。没经营多久,又去做建材生意,亏了一大笔钱,精神打击很大。陈刚希望能在寺庙清静下,放下内心包袱。
晚上7点,信众们面对面坐下,在智渡法师的指导下静坐半小时。他们闭上双眼感受每一次心灵的呼吸,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晚上洞窟里的温度很低,智渡法师在上晚课前先带着信众们绕圈快走“热身”。
坐在一边的男信众们脱鞋盘腿而坐,闭目静思。因为温度低,一位信众还在身上搭着毯子。晚上8点,暮鼓敲响,一天的清修生活就结束了。
自2006年起,天台山慈恩寺就不定期接受信众短期出家。但此次活动却远超预期,报名人数过千。活动不得不延期,有些报名的人没有看到延期的通知还是大老远来了。法师慈悲,接纳了他们。
慈恩寺依洞而筑,阳光洒入斋堂十分明亮,这里是信众们用斋的地方,男女分开坐,饭间不允许说话。
21岁的李欣(化名)平时不怎么做家务活,自从来寺院后,她开始主动学习做斋饭。
午休结束后,信众们身穿便服,面对面围坐在一起诵经。抛去了所有的杂念,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在普通人看来,出家修行是比较高雅的一种减压方式。出家人崇尚清苦,寺院的生活也确实较为艰苦。这种与现实生活中崇尚物质的反差,反而能带给人一些心灵上的撼动。午休后清扫寺院,也是来这里清修的信众们每天要做的事情。
晚上八点,暮鼓敲响,一天的清修生活就结束了。来自温州的王悦(化名)坐在摆设简单的宿舍里,用电脑写日记,和朋友们分享清修的生活体验。男女不限,能自带手机、电脑,而且寺庙里有WIFI,这些都是短期出家能吸引年轻人的原因
慈恩寺里还有一个小和尚叫李默(化名),12岁,云南瑞丽人,他是寺庙里年龄最小的出家人。两岁时父母离异,父亲一手把他带大。9岁时,因家庭贫困,父亲送他到慈恩寺做和尚。三年过去了,在李默的记忆里,父亲只来看过他一次。晚课后,寺里的出家人和李默在屋里聊天。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短期出家”就是到寺院中过一段相对清新宁静的日子,可3日也可3月,甚至3年。从广州来慈恩寺“出家”的李欣(化名),结束了3天的短暂清修生活,和其他信众们道别。日子虽短,但一切都慢条斯理的寺院生活的确会让人“安静”下来,这种静来自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