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浪博客)佛教慧日艺术
般若部经典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经典,般若部系的经典,总共七百三十六卷,占汉译全藏(五千零四十八卷)的七分之一。首先传入中国的般若经典,是东汉灵桓之际,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传入的《道行般若品经》,西晋时,《放光》、《光赞》等大品般若,传译过来,东晋时,姚秦国师罗什译出《摩诃般若经》,然后是个别般若经的译出,如《濡首般若》、《金刚般若》、《文殊般若》、《胜天王般若》等,到唐代又译出了《理趣般若》等。
《道行般若经》,它在中国般若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内,还是教外都对此经很重视,研究它在中国的传播,了解《道行经》的思想和影响,对了解般若经典以及《道行般若经》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有着一定意义。
道行般若经,佛经名。10卷,又称《小品般若》,又称道行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般若道行品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汉支娄迦谶译。是反映大乘佛教般若学的较早的一部经,主要宣扬大乘“自性空”思想。魏晋时期,大乘般若学引起了当时玄学家们的兴趣,形成研究高潮,对中国思想史和佛教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收于大正藏第八册。为现存般若经译本之最古者,共三十品。内容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并叙及其受持之功德。据出三藏记集卷七所收本经后记,知本经系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十月译出,其梵本为竺朔佛所携来。
卷轴 水墨纸本 尺寸:26.5×795cm
大英图书馆收藏斯坦因敦煌手稿 S.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