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浪博客)佛教慧日艺术
楞伽经(梵文: Lankāvatāra-sūtra),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
楞伽有二解,一是指红宝石,二是作山名或城名解,有夜叉、鬼王,又有诸大菩萨居住其间,人皆不敢前往,恐被伤害,故又称“危险处”(此据《罗摩衍那》);阿跋多罗者是指入、无上之义,全意是佛陀入此圣足山所说之宝经。
楞伽经》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全经以“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等为中心论点,其中五法佛陀在经中依不同层次施设两种次第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及(相、名、妄想、如如、正智),“三自性 (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八识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二无我谓(人无我、法无我),”其中三自性、二无我又可含摄于五法中,佛陀在经中开示,名和相属于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计执性,依于妄想自性第八识就会出生七识心,而使八识心出现于三界中,八识心和其种种心所法的现行和运作则属于缘起自性,亦即依他起性,而正智和如如则摄属圆成实性,同样的,八识和二无我亦可汇归于五法,所以,此五法可含摄三乘一切佛法,菩萨道中相续次第深入,乃至究竟佛地,悉入其中,因此,世尊以五法含摄一切佛法,次第修学,是本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他尚论及“缘起”、“涅槃”、“禅定”、“渐顿”等等重要内容。
《楞伽经》又强调指出一切众生可分五种种性,不同种性的人,获不同的修行果位。后卷中,将阿赖耶识认为与如来藏同一,经中提到如来的“三阿僧祈百千名号,诸凡夫不觉不知,…不善解名字句义”其中异名有:毗湿奴、自在天、因陀罗等,皆有不同的解释,这些名相印度教也使用,后人就以为是受到印度教影响。佛在最后“植因向果”一段经文中,详说食肉与杀生之过咎,以十五种理由,详说应素食的原因。以此来结束楞伽山中盛大圆满的法会。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献编号:BD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