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浪博客)佛教慧日艺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明代彩绘木雕--“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一个怀抱男童的中年妇女形象。她头戴风帽,发髻高挽,面如满月,慈眉善目,显得安然恬静、慈悲仁爱。右手揽童,左臂置胸前(左手已失)。身披袈裟,衣衫自然流畅下垂,赤足呈游戏姿坐于岩石之上。
此雕像的看点在怀抱的童子,该童子偎依在观音怀中,左手捧卷,右手指经,头部左倾,眼望上方观音菩萨似在请教着什么。童子双腿随意伸屈,小脚穿着蓝色小鞋,很是自在惬意的模样。观音菩萨慈悲庄严,显现的是朴实善良的慈母形象。此雕像将观音菩萨从天上请到了世间,一下子拉近了观音菩萨与信众中的距离。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说;观世音菩萨,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送子观音”是依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逐渐演变成慈悲善良的“送子观音”,深受中国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菩萨名号,即可得子,故称“送子观音”。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和菩萨的形象逐渐为国人所熟悉。人们常见的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华庄严世界微妙声佛,以及驾狮子持智慧之剑的文殊菩萨、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都是从印度传来的。而“送子观音”的形象,却是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民间“送子观音”的由来。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中国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
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烧香,供养观音。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你不久就会有一个大胖儿子了。”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
相传无代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至无二年(1336),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个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就为这个孩子取名“圣僧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