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出生、死亡之年皆各算一岁,计算方法: (1)生年+岁数-1=死年 696+99-1=794 (2)死年-岁数+1=生年 794-99+1=696 794年减去695年,等于99周岁,如加...
刘永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92360772.html
-
)。 又,上面的“二相”指“见分”和“相分”这点,服部正明在注释中其实说的更加清楚。他是这样说明的: visaya-jbana=C1 “对象底认识” visaya-jbana-jbana =C2“‘对象底认识’底认识” svqbhasa in C1= S1“见分1”(自显现1) svqbhasa in C2= S2 “见分2”(自显现2) arthqbhasa in C1= O1“相分1...
赵东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32961641.html
-
的方式来表示:
因此,1=2=3……=无穷大
其意义为:
1以任何有限的数量范围跟“无穷大”相比,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无穷大”平等一如, 一律是它们的无穷倍。故“无穷大”也是不可“趋向”...1=2=3……=无穷大,一切可计量分别的有限的数量范畴,都一律平等,当体即是 “无穷大”,正所谓“万法平等,当体即空”啊。换言之,一切“有限”的数量范畴,都是 从“无穷大”假设分别出来的假有的“部分”...
明闻 明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846610.html
-
正是除宗有法在本质上限制了三支推理的有效性。下面是我的说明:对宗有法(S)、因法(M)与所立法(P)所可能有的各种关系,我们以凡恩图[23]表示如下: A1=~S∩~P∩M A2=~S∩P∩M...M=0 A4∪A5>0且A6∪A7=0 同品定有 ~S∩P∩M>0 A2>0 异品遍无 ~S∩~P∩M=0 A1=0 宗命题 S∩P>0且S∩~P=0 A5∪A...
汤铭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40838314.html
-
着它] 2.2.25 (有人说声是常)由于代代相传(指言教,师徒代代口传耳授)。 外人又说了。声一定得是常,比如说,在秦汉时代1+1=2,隋唐时1+1=2,它没有变成等于3,明清时还是1+1=2,你能说不是常吗?我们再教给后辈,还是教说1+1=2,这就是常呀~~它没有说一下等于5,一下等于8…… 2.2.26 不对,因为间歇时间是感知不到的。(如果是常,则任何时候都应感知得到)。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60138374.html
-
(P∧~P)∨P,变形后得~P∨P∨P,化简为~P∨P,这是一个永真式,也就是说,可以被当作公理。但是,这个永真式是很不可靠的,它依赖于实质蕴涵从假命题可以推出一切真命题与假命题的约定,从1+1=3,...的真值是相互独立的,原来的矛盾律P∧~P=F(命题的肯定和否定形式不可能同时为真)则不再成立,依照可能世界语义学,不适用矛盾律的是一种非标准可能世界,在不协调的可能世界中,一切矛盾都不会扩散,比如集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00638640.html
-
1999.5 四、期刊论文 ? 南朝高僧与儒学 唐长孺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1=1 页38-42 1993 ? 佛教的中国化与东晋名士名僧 孙昌武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4=4 页... ?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诘与观世音 孙昌武 社会科学战线 1993:1=61 页246-253 1993.1 ? 佛教八关斋与中古小说 陈洪 江海学刊 (文史哲版) 1999:4=202 页159-...
纪志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15262846.html
-
“没水吃”的问题,就是缺乏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也就是说事前没对“挑水”这个岗位到底需要多少和尚进行准确的预测,没有考虑到人员边际效应,而是按照1+1=2的逻辑配置人力,以为人多就是好事,所以才出现了...这三个和尚听说,还有一个外地的和尚将要云游至此,便决定坐起来反思一下: 一、“吃水难”的现状分析 和尚1:一个和尚显得有些孤单,却也自在,一人吃饱,全寺不饿,但若不去挑水就没有水吃。 ...
如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070461.html
-
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
三际托空--南师开示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04681191.html
-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五色,无受想行识。”在短短不到40字中,前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1+1=1的公式,而后面又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成了1—1=1,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依笔者之理解,色即是空,是法的性状,空中无色,是法的本质。诸法存在于时空,与色、受、想、行、识本为一体,由颠倒梦想的角度看去是五蕴,反过来从菩提的角度去观照即是空相...
王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526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