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2)。
再次的语录集成,已至明末,郭凝之集出《五家语录》(1665),洞、曹二人语录被收在卷4。[63]这是一次具规模的全面文献搜集,成果极为丰富。大致是以《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禅林...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0651411.html
-
不过,从文献中屡引洞山、曹山语,并屡言“余曰”,可知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并非曹、洞原作。
[63] 冯作民《禅语录》序文说:“洞山大师语录,和弟子曹山的语录,都是在明末才开始编……。”(页70)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0651412.html
-
大众一同行事中建立成员的信任,并在融入与参与中成为大众的表率。事实上,佛陀的十二分教、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全都是为了要同事摄受众生,以期同登法界,证悟菩提。
(三)以闻思修证为讨论的引擎63
...67,佛光出版社,1991年。
63 释觉培著,〈层次思考,有效阅读〉,《读书会方案设计》页5~15,恒经出版社,2003年。
64 家庭读书会意指由家庭成员所组合而成的读书会,类型包括:...
释觉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2351445.html
-
却也不能跳脱多闻我见之嫌,与印度的聪明外道没两样。因此学者若不求正悟,而只停留于文字义解的层次,实属愚昧之徒。[63] 第四类学者的毛病则是出在过度耽著于定境的追求。他们以为只要遏止一切念头,深入...之上〈平江路雁荡幻住禅庵示众〉(《碛砂藏》册37,页367上16-18)。 [63] 参《中峰广录》卷11之中〈山房夜话〉中(《碛砂藏》册37,页425上2-7)。 [64] 参《中峰广...
释有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551523.html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癞可《东溪集》有诗云……”[62] 又《通志》卷70载:“《东溪集》十二卷,释祖可。”[63] 《国史经籍志》卷5亦载释祖可《东溪集》十二卷。《瀑泉集》《东溪集》皆十二卷,...。 [61] 陈振孙著、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2]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7。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63] ...
冯国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651524.html
-
食”之意即是法食,因法随食而入,如人服用良药能治病疗伤,若饿鬼食之,则能舍三途恶报。[63]
从遵式大师所作之施食法来看,施食能否广利一切饿鬼众生,乃决定于行者持诵陀罗尼咒之专注与观想的得力...,页239a。
[63] “食者,名为法食,法随食入,如服良药能差重病,身康受乐。《经》云:舍饿鬼身得生天上。即此意也。”《金园集》卷中〈施食观想?答崔育材职方所问〉,《卍续藏》册101...
释大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651525.html
-
进化,并不等于正确。”(注63) “所以我不说愈古愈真,更不同情于愈后愈圆满、愈究竟的 见解。”(注64) 4.偏重印度佛教:“佛法,应求佛法的真实以为遵循,所以...刘玉芳,〈小庙宇 哪比大庙堂,大和尚想做名议员〉,刊于《新新闻》(周刊)》 63期,1988年 5月23日,页16-18。)
(注3) 依据姚丽香,〈台湾地区光复后佛教变迁初探〉,《...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151618.html
-
佛教史中有关佛教传华的历史,在“佛未出前名而不录,起自[周]庄王如来诞世”(注62);同时,他见过法经的《众经目录》,深知该录“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注63),于是依照该录把三皇五帝已知有佛的《须弥...
阮忠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251619.html
-
所依得,始名为理。[63] 依吉藏所说,二谛有四重含义:(1)第一重二谛是以“有”为世俗谛,以“空”为真谛,亦即以“空”来否定“有”。(2)第二重二谛是以“有”和“空”皆为世俗谛,以“非有非空”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2),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页118~122。江岛惠教著,李世杰译,〈自立论证派──清辨之空思想表现〉,收于蓝吉富主论,《中观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3),台北:华宇...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251679.html
-
最后善。每一次说法,一开始到最后以及过程当中都是善的;所说的都是善法一一远离、舍断贪、瞋、痴的方法。
「善义、善味」在《增支部》第3集63经作「有义、有文」,佛法是有功用的、价值的,实在可行的,...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395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