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78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六度集》研究

    极早,属于道安称为“古异经”55的其中一部,翻译时间和译者人名皆湮没不传。僧祐在“弥连经一卷”之下,加上注解:“旧录云弥兰经,或作弥莲,出六度集,今有此经。”56《法经录》里,“弥莲经一卷”位处于“六...

    释天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447477.html
  • 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1]

    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页31-56。  廖明活,〈净影寺慧远的涅槃观〉,《正观》,2期,南投:正观杂志社,1997,  页223-230。  Liu, Ming-wood, "The ...

    杜正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847487.html
  • 论自由意志在《阿含经》业论中之展现

    --------------  [1] 参考云井昭善〈???思想????业?种?相〉,页56。(收于云井昭善编《业思想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昭和62年。)  [2] Sarvepalli ...

    杨琇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247498.html
  • 巴利学研究纪要:1995-2001(1)

    The Discourse on Right View : The Sammaditthi Sutta and its Commentary。56这是《中部》第9经「正见经」及其注释(与少部分解疏)的翻译...

    蔡奇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747508.html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2)

    之  无性”及“无之有”为“空性之相”,在彼中,是先“无”后“有”  ;但是在安慧《中边分别论释疏》“真实品”根本真实中,则如上述  所说的先“有性”,后“无性”的顺序,  页56  在其中,安慧曰:...同上,464。  注013 同注3,台北版,页571,429叶1行;江岛讲义,56c-d。  注014 同上,429叶2-3行。  注015 同注1,页469-470。  注016 同注1,页...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547525.html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2)

    、西南方有郁沈堕大佛,西北方有阿波罗堕佛,东北方有阿轮那堕国陀佛,上方有堕色佛,下方有枫摩堕罗佛。大正一○、四四五中、详见坪井俊映博士‘净土教泛论’页二四─四五。   [56] 印顺博士‘净土与禅’页...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7.html
  • 净土思想之考察

    ’卷二十四云: “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彼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释尊)于彼土出现于世”[56]。   4.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功德宝花敷菩萨会,记述...  [55] 大正十一,八九五下。   [56] 同注十七。   [57] 大正十一,五六五中—下。   [58] 大正二十一,五三三上。   [59] 大正十六,六四五上。   [60] 大正十二,...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8.html
  • 宗密大师学风研究(2)

    心佛众生,炳然齐致。”[56]又说: “故得圆至功于顷刻,见佛境于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57]  p. 256  由此可知,宗密大师对于性起的看法,是以性相配合理事,...,页一O七下。   [56] 参阅华严莲社出版“华严疏钞”第十册附录,愿本为金陵刻本,以续藏本校其异同。   [57] 同上第九册,“行愿品疏钞”卷一,页二六。   [58] 同上第一册卷五,页十二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447542.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此即体极理空者必能超越报应。道生即依此而倡言“善不受报”。名僧传抄附名僧传说处第十,引道生语谓:   “因善伏恶,得名人天业,其实非善是受报也事”[56]。  p. 390  依道生意,为善去恶之人,...中。   [53] 明报应论,弘明集卷五,大正藏卷五二,页三四上。   [54] 三报论,弘明集卷五,大正藏卷五二,页三四中。   [55] 三报论,弘明集卷五,大正藏卷五二,页三四下。   [56]...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坛经思想的源流

    行。”[54]思议品第六亦云: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55]同品又云: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56]法供养品第十三亦云: “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55] 大正藏一四册五四六上。   [56] 大正藏一四册五四六上。   [57] 大正藏一四册五五六中。   [58] 大正藏三二册五七八中。   [59] 大正藏三二册五八O下。   [60] 同...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