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4812篇,用时2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噶举派概要

    “因”就是众生的根基或起点,“道”就是所入法门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证成佛成圣的结果。噶举派因、道、果的理论又是怎样的呢?  ①.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53941171.html
  • 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

    所收资料的丰富来说,目前恐仍无同类书能出其右。但此书亦有不少缺点,烦琐而外,更有不少论述,是不相干的,……作者对禅的本质、方法,及其思想演变,都未予以一概念的处理。”[41]像美国Sallie B. ...准确的评介,见Paul   L.Swanson,Why They Say Zen Is Not Buddhism:Recent Japanese Critiques of   Buddha-...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0341200.html
  • 关於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铨释学考察

    创造的诠释学(一般方法论)有意推演佛教诠释学(特殊方法论)的思维灵感,部份来自罗普滋(Donald S. Lopez )所主编的《佛教诠释学》(Buddhist Hemeneutics)一书,...相依性」或「相关性」诠释「缘起」及「空」的涵义。但是,也有一批学者反对此一诠释,较早的有铃木大拙与印度著名学者拉儒(P.T.Raju),近年来则有□山雄一、田中顺照、增田英男以及上田义文等日本学者。譬如...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0941208.html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集)C

    解释了。  这二十五轮不是呆定的,是旋转的,等于这个圆桌一样,是圆的,从哪一面都可以到达。《圆觉经》的二十五轮与《楞严经》中讲的二十五位菩萨圆通不同,《楞.严经》中是一个菩萨讲一个法门,《圆觉经》是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4441253.html
  • 解读济颠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初品大慈大悲义” 第四十二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No. 1509。  [2] 嘉庆乙丑(十年)清安泰玉德序刻本;光绪十四年俞樾序重刻。江苏...第三十四册No.1718。  [45] 是书不记时代,前有宋范仲俺序云:“庆历中,宣抚河东,宿保德冰谷传舍,于堂檐罅间得之,因于府州承天寺命僧别录藏之。于戊子岁(1048),有江陵僧慧哲又出其藏本,称...

    文正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741437.html
  • 竺摩法师与大马佛教

    总大厦之建成,本身亦捐出六千元,其功绩将永志大马佛总及大马佛教史上。  .   (二) 助创马佛学院  竺摩法师与马来西亚佛学院是分不开的,自创院至今,法师皆一直在担任院长之职,带领佛学院走过风雨的...

    继程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441462.html
  • 宗镜录妙旨

    。   四. 结论   《宗镜录》以一心为宗,以一心总摄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位、一切智、一切果、一切名、一切义、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恰如《法华玄义》以妙一字,广谈迹门十妙、本门十妙、观心十妙。及心、佛...

    冯树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941468.html
  • 心为文字之性——永明延寿判教原则的语言哲学分析

    为了说明此点,我们有必要引入瑞士结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 Saussure)的符号任意性观点。索氏首先区别了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以为二者之关系如同乐章与演奏,...

    吴忠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541475.html
  • 元晓“和诤”理论与义天“圆融”思想

    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又对争执双方抱有深切的关爱与理解。读到元晓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到庄子。   《庄子.齐物论》曾谈到争论是非的问题,他说:双方争论是非,“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魏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1641523.html
  • 三论宗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思想概述

    十一年(512),武帝仰师德风,特勒选僧诠等十名卓越学僧,从师受学。后仅僧诠一人受师之法。   [5].僧诠: 南朝梁代中国三论宗之第四祖。又称止观诠。籍贯、生卒年均不详。初学《成实论》,梁·天监...

    理 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54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