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怒”的特相,且有“嗔怒”的现起之时,则称为“觉行者”。如《解脱道论》中云: 问:何故嗔恚行及意行成一?答:嗔行人于善朋,增长智行嗔,亲觐功德故。55 且,《清净道论》更进一步说明,嗔行者是因“...Majjhima-nikAya III,底本p.88;《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M)Majjhima-nikAya I,底本p.55。 15 Majjhima-nikAya I(《中部...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见寂静的涅槃寂静,则舍一切诸行的转起而跃入涅槃55”就是“见灭得道”的话,这似乎意味著《清净道论》是主张在凡夫位时就可见到灭了,而且见灭的当下并不一定就是证得灭谛乃至其他三谛,必须进一步舍一切诸行后... T.W. Rhys Davids, p.447。 "dassana"见Pali-English Dictionary by T.W. Rhys Davids, p.317。 55 涅槃又可意译作...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道类智忍,总共有十五心,所以也称为“见道十五心”。这十五心是依著渐次的顺序,从第一心开始速疾地到达第十五心;之后的第十六心(道谛的道类智)则属于修道的部分。55换句话说,入正性离生(见道)是在第一心也就是...Nettipakarana (p.55) etc. 详见云井昭善《パ一リ语佛教辞典》页483~489。 10 有关这些语源学的分析,详见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153;...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或来世即可入流。55 如何能够住不散乱而“一其心”呢?佛陀在《除妄念经》或《除寻经》中有教导“五种法”以对治妄念:56 (a) 作意“其他对象”(不作意“恶念”)。 “恶念”者为一切与贪、嗔、痴...瑜伽师地论》卷30 (大正30,449c~458c)。 52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19页。 53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43页。 54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29页。 55...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MahAniddesa(大义释)》中则把所谓“一乘道”延伸到“三十七道品”,并进一步指出“一乘道”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55 (2)“四念处为一乘道”,只是部派佛教中所...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自利则为具足。若自利益又为众生是为杂行。55 即说若但利他故修行善法,众生未能成就利益时,菩萨已具足自利,而假若为自利益,又为众生修行善法,则为心杂染行道。为何龙树菩萨要如此说呢?因为但唯利他修行...《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6c)。 54 《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6c)。 55 《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6c)。 56 《大智度论》卷37,(大正25,336...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维摩诘所说经》说“饶益众生而不望报”等八法,54《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曰“具戒净净,不断不杂,复无染污,戒行成就”至“广行慈行,无损害心”之十法。55另外,《智论》说到能具足福德、慈悲、智慧,常乐念佛、...(大正48,968a29~b6)。明?智旭解《阿弥陀经要解》引经 (大正37,374b25~27)。按:所引之经可能是《大集经》卷55〈月藏分〉(大正13,363a25~b5)之部分。 7 《十...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同寂。这作用是就心说的,心在法在,心不在法不在。这便是心具诸法的确当意思。故最后智顗谓“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55) 这里我们可对心具诸法作一总的...能生起此心。”(《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香港:新亚研究所,一九七四) (55)玉城康四郎在谈到十界一心的关系时,表示十界并不相互隔绝开来,而是在主体的观中,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各各显现出来,在这个...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彼则重明华屋,比之王者;....如万寿寺佛像,一座千金;古林僧纳衣,千珠千佛,其它称是。”(注55)由此,见沈氏描述释道二教生活之富裕,其至是靡烂。 综合上述,此时上层佛教呈显出买官、贪污、几乎...,1976),卷八,人部之四,页3793。注54 牧田谛亮:《民众?佛教----宋??现代??》(东京,佼成 出版社,1977),页95。注55 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
-
,亦有类似于《景德录》的言辞。 55、问:“如何得不被诸境惑?”师垂一足,僧便出鞋。师收起足,僧无语。 56、有俗官问:“佛在日,一切人生皈依①;佛灭度后,一工切众生归依②什么处?”师云:“未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64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