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注31从以上大乘经义的支持,舍身成为菩萨成道实践及最上乘的供佛方式之一。所以僧传中别出遗身僧侣的篇章,如《高僧传》记亡身僧十一人;《续高僧传》记遗身僧十四人;《宋高僧传》... 页308
律的说法。但或因“情存猛利”或是“众生喜见”, 注34这些告诫的效用似乎很有限,此后举凡谒佛炼指、 注35斋僧炼指 注36等烧炼之举不断。如成都僧人定兰者于“父母讳辰之日,辄裸露入...
黄锦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552275.html
-
来说,翻译佛典的时候,参照了‘太平经’,借用它 的术语来表达经义,也不是没有可能性。两者的出现时间既 然差不多同时,内容的相似,绝不是偶然的(注31)。 中国佛教史上的译经事业,始于汉末的安世高...一方面又是兼通术数的方士,所以他的来华受到欢迎是不待 言的。比安世高稍后来华的是支娄迦谶(简称为支谶)的译 经,据‘高僧传’说是:“审得本旨,了不加饰”(注35) 。再后来华的译经僧竺佛朔所译:...
林传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952279.html
-
吴志、刘繇传中笮融之项。 (注 29) 见上注 (二七)。 (注 30) 参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五卷一期,(民二四 )汤用彤氏“读太平经书所见”一文。 (注 31) 然而今日的‘太平经’已非...中)。 (注 34) ‘出三藏记集’卷一三、安世高传(大正五五˙ 九五˙上)。 (注 35) 同右书卷一三、支谶传(大正五五˙九五˙下) 。 (注 36) ‘高僧传’卷一、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052280.html
-
兴起大悲誓愿。如《摩诃止观》云: 鲠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31] 又云: 众生虽如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度无所有之烦恼。 虽知众生数甚多...思议境深奥微密,博运慈悲亘盖若此。须行填愿,行即止观也。[35] 此明不思议境深奥微密及所发菩提心亘盖一切,如此则须以止观来圆满此愿。而如何修习止观?乃是依不思议境修之,如《摩诃止观》接著云: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252289.html
-
士”中的“士”在古代指“士人(“女士”是近代才有的对女性底称呼)”,其原始定义是“受过文艺训练的武士”,[31] 后来渐转变而为专指读书以谋求出仕作文官的文人。在中国的帝王时代,女子是不许作“士人”的。[32] 再说,梁代的著名佛教居士傅翕(497~569),[33] 人称“双林大士”,而这位“傅大士”娶妻刘氏;更生有两子,[34] 这非男子汉而何?[35] 观音菩萨既有“大士”之称,当然也属男性...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552290.html
-
进行在于以因法之存在于宗有法,及因、宗二法间的不相离关系为基础,以推论地确定宗有法具有宗法,或宗法限定宗有法。试以下图表之: 〈图一〉 页31 陈那逻辑理论探析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期(...--------- 5. 译自 Hayes 1988: 240,参见北川秀则1985: 96-99;相关证据另详 Ueda 1999: 408-9。 页35 陈那逻辑理论探析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
何建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952295.html
-
1543)(31)的传统一致,他的习惯也是以传承之经教打开中心之明点,然后用伏藏中的要门来庄严它们。自止贡宝圆满以下之传承为: 自解日月觉(Rang grol Nyi z1a sangs rgyas)...单列为区别于远传之经典传承、近传之伏藏传承之外的第三种传承。(35) 西藏之伏藏法的根源通常主要归结于莲花生大师。虽然除了莲花生大师外,还有赤松德赞赞普、无垢友、遍照护、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4352306.html
-
住持,导师则于于1957年9月15日正式卸任。[31]就在导师卸任之前的9月6日,新竹女众佛学院举行入学仪式,由导师任院长,并即席训示并报告筹办学院经过。[32]这就是后来导师当时对李子宽居士所提的理由...还有演培、续明、妙峰等学养俱佳的法师,总希望能办个女众佛学院,而一再要求印顺导师,导师答应试办一学期。[35]但福严精舍是男众道场要住女众确实不大方便,只好请远道而来的寄住在与精舍毗临的一同寺内,其余的...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652357.html
-
的大手印(Mahaamudraa)中,超越概念思惟及“无心念”等皆完全不同于和尚的禅修,所以也不是沉空滞寂。”[31]这二人都守持萨迦˙班智达的理论立场,并把摩诃衍教法视为唯是“耽于空乐”或溺于“沉空...相提并论[35]。十七世纪宁玛派的朗楚饶陀(Na tshog ran gtrol,1608—?)便清楚说明这一点: “和尚”的禅修法主张唯无念空白才是真禅法,这就与大手印及大圆满二者合清晰、意念及空...
黄敏浩 刘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352373.html
-
“三乘”因果,这是枝末法轮。如是四十余年,佛陀不断陶炼大众之心;到最后,他才讲授《法华经》,表明第二阶段所说的三乘因果的意义,在于导人归向第一阶段所开示的一乘因果,这是摄末归本法轮。[31]而吉藏在...第7,《大正藏》卷9,页25下。 34. 参见《法华玄论》卷1,《大正藏》卷34,页367上─中。 页123 化,成就觉悟。[35]由于吉藏以为《涅槃经》是为那些听闻《法华经》后时之教仍然未能...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45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