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206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佛教思想史上转身论的发展看观世音菩萨(1)

    转身论为其女人观。譬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作者立于大乘净土系的立场便采用了有部转身论的思想。该经云:“其中悉诸菩萨、阿罗汉,无有妇女,寿命极寿,寿亦无央数劫,女人往生者,他生皆作男子。” (31) 初期...第一世纪的下半段之后便在印度的北部,尤其以马突拉 (Mathura) 为中心的地区展开活动。其学说散布的广度甚至要比有部还大得多。(33)铃木宗忠(34) 与赤沼智善(35) 都认为,增一阿含是大众...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254789.html
  • 清辨“名言中自相有”之看法的探讨

    能偏计自性差别之分别(rtog)与名称(min)者[的话] ,彼二是蕴(phyun·po)所摄,则谤(损减)依他起(gzhan dban·)为相无自性,故许[承认]依他起之相是有自性。”〈31〉  在...os po ),于名言中自相有(ran· gi mtshan n~id kyis grub pa tha sn~ad du)之证,最显然者。”〈35〉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宗喀巴强化清辨自续派“名言...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2254802.html
  • 从《七十七智经》看“法住智”之意义

    毗婆沙论》的文中可以获得理解,如论说:“此中世尊依十一支,三世差别,各起七智,故但说有七十七智事。”[31]这里的“此”,即为“十一有支”(老死乃至行),意思就是法住智是遍知此(诸)有支事相无常等差别性的...智摄,则有必要谨慎考究,因为在《大毗婆沙论》说明八智的定义时,明白的说:“谓法住智是知因智,故知三界下、中、上果法所住因,故彼智即此四智所摄,谓法、类、世俗、集智。”[35]再者,上面在讨论“及法住智...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3554817.html
  • 论天台一念三千

    此心观为众生说”[31]。这里所强调的是:心具一切法门,并且心又与佛性等同,故即性具。  智者大师的“性具善恶”的理论基础是“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所谓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说的当下的一念,圆满具...性本具不?答: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此中略谈善恶,明性本具,不可改易。……若知善恶皆是性具,性无不融。……一切法不出善恶皆性本具,非适今有”。[35]智礼...

    利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3654883.html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1)

    健康发展。道德实践一向被看作是宗教信仰的主要文化价值或社会功能。[31]以巨著《历史研究》而闻名于当代学术界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34]难怪,最近党中央又不得不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35]导致我国道德滑坡的原因很多,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现代中国人不信因果,甚至于嘲笑因果,[36]认为诚实就是傻冒,...

    正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355066.html
  • 憨山老学之思考方式与世间特质

    居士能观天地造化之归一,而不识身心性命之归一,是知二五而不知为十也。茍知性命之归一,则万化备在于我矣。可不务哉(注31)!   以道家的立场言:“一”是清宁天下正的基源动能;就“儒”言:“一”是归摄理气...集》卷十一〈方便说〉文,亦谓:  能深思而得之,则天地万物皆我四肢毛孔矣。故曰悟心之人,无壅不通。如若未悟,无通不壅。物无壅通,壅通在我;我能悟心,大地非尘;我未悟心,虚空棘林(注35)。   这篇...

    陈松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755071.html
  • 唐代房山石经刻造概况

    各行业所组织的石经邑为多,他们每年各造一条至七、八条不一[附注31]。天宝十二载时上谷郡修政府折冲何元辿施刻一百零八条,河间府太守户晖夫人吕氏也施造了一百条。天宝十三载(754)安禄山入长安晋官左仆射...和年间(825-835),涿州历任刺史朱连、李载宁、史再新等都先后刻了“大般若经”若干条[附注35]。咸通初年幽州都督张允伸也刻了许多条,并有题记。但晚唐所刻的“大般若经”残佚较多,五代时期未见继刻。...

    林元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5055108.html
  • 阿含经讲义

    一八至终了)  (30)收各种之经(由三五?一至三六?二)  (31)天请问经(由三六?三至终了)  (32)为病比丘说(由三七?一至一五)  (33)十善十恶(由三七?一六至终了)  (34)有关诸弟子者(由三八?一至三九?三)  (35)佛与恶魔(由三九?四至终了)  (36)以天为题(四O)  (37)四不坏净(由四一?一至一五)  (38)佛与迦叶等(由四一?一六至终了)  (39)对波斯...

    安井广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1155316.html
  • 部派佛教对知识论的探讨

    的生灭有无及在因果联系中,是约作用、功能而说。“此作用名,为何所目(按: “目”应作“因”)31?目(因)有为法引果功能,即余性生时,能为因...ldquo;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35 总之,自性是一法不可再分析的实体,诸法的自性有无数众多的差别特质,此等法性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的。至于“有因缘故有转变者&rdquo...

    陈雁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2755335.html
  • 唐代的赐额、度僧制度考论

    “计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31],基本恢复到了隋末的水平。唐高宗于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封禅泰山,因而下诏令“天下诸州,各营一寺,咸度七僧。”其时全国有三百五十八州,这样,“三代已来一国寺有...敕王公以下,不得辄奏请将庄宅置寺观”。[35]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二月,玄宗又敕令:“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已后,更不得创造。”[36]即便是唐代几次因政治目的大规模颁发寺额的情形,也是以旧寺改...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1655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