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0478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南无观世音菩萨略解

    、不知何去何从,而又事事执着,处处烦恼。   3、法华经普门品的持名法门   《普门品》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90085663.html
  • 宪法中的宗教问题

    条款外,还规定了宗教自由的限制和(或)政教分离原则。如西班牙宪法第16条第1款规定了“保障个人和团体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自由”,第3款又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不具有国家性质”;韩国宪法第...其唤醒,尤其在入睡者发出鼾声,身体来回晃动的时候,放弃叫醒其之人,应一律罚以3个阿布斯(Albus)。同时,易于瞌睡者应更好地克制自己,在睡意袭来之时应振作精神,起立聆听说教。’”[xci]正如权力...

    马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91285689.html
  • 《维摩诘经》要义概述

    。应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胜行,饶益众生,获成佛的清净庄严法身。 (3)〈弟子品〉︰佛遣声闻乘中的大弟子舍利弗前往维摩处问疾,舍利弗辞以不能胜任。遣大迦叶等,皆辞以不能胜任。主要是他们在宴坐习禅,或持...

    理净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9115485779.html
  • 《马祖语录》释义

    但是开悟之后的境界是无言,也是无所不言,“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   3、上堂。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师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又问:“不昧本来身...

    刘泽亮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5582486235.html
  • 禅的修行

      《禅宗全书》64册P531《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2奏对机缘,古页3《借壳指-飞跃看话禅》(四)P53下   就像有人在小参时说:“昨晚师父讲解“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慧门禅师

    禅宗|禅修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21524686324.html
  • 宗教本质简论

    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有哪些区别于其它文化现象的特殊的本质?而不是只到“宗教是一种文化”为止; 3 宗教具有人民性、长期性、复杂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等特征。然而任何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几乎...

    李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230486330.html
  • 唐代僧侣及其活动

    34 │ 5 │ 52 │  ├─────┼────┼───┼────┼────┼────┤  │ 杂 科 │ 3 │ 0 │ 23 │ 10 ...

    小笠原宣秀原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3472386988.html
  • 宋代“文字禅”的思想读解

    “不犯锋芒”,不“伤锋犯手”。禅门公案和机缘语录中出现的大量看似矛盾含混的言谈,正是寓意丰富而深密的“活句”。  3、静默即言说。禅宗对日常语言惯例的打破还包含了静默——一种非言说的言说。过去学界倾向...

    龚隽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3490387034.html
  • 求得慧心五台归

    的进步、不断的拓展中,总可以找到其注脚点的。   3、菩萨顶上拜真容   第二天一大早从五峰宾馆用过餐,我们乘车到了菩萨顶。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富丽堂皇,也是最大的喇嘛寺,是众多黄庙之首。它坐落在...国家社会发展规划的数字目标一样。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样解释也许更贴切也更符合现实:“ 8”是指的是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抗战;“3”指的是3年之久的国共解放战争(1946年到1949年);而“4”与“1...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32887443.html
  • 斯里兰卡佛教之我见

    开始了。"   3)缘起论:原文为patichcha samuppada。有时也说成"因果论"。据《中部》和《杂部》载,佛陀曾说:"我已经教过你们了,比丘们啊!要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法中见缘起(因果...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1920559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