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

    双峰信,信付于吾(弘忍)矣。吾今欲逝,法嘱于汝,汝可守护,无令断绝。[42]   其后又有《宝林传》[43]出。《宝林传》,全称《大唐韶州双峰山曹溪宝林传》,又作《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唐代朱陵沙门...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1956582.html
  • 解读 鸠摩罗什传 兼谈中国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上)

    ,谓少堪己师者,故不为诸僧所重。”[42] 僧祐和慧皎的记载相当明确地告诉我们,佛陀耶舍是最早向鸠摩罗什宣讲大乘教义的人之一。[43]同时,两人相互影响,结下了深厚友情。而当鸠摩罗什破色戒的消息传开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3756604.html
  • 平常人法语集

    建立于世法上,让俗谛直通胜义谛,令方便即成究竟。  42、“佛教”,就像告诉我们说:这里有“手指”;“佛法”,是告诉我们手指标的“方向”;“道”(真理)才是我们要看的月亮。只要我们有一天,顺著手指的...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856650.html
  • 丛林的组织和常识(2)

    十地,再加四:善根。再次是27颗,是表示18学人和九无学。再下品是14颗,是表示观音的十四无畏。除了这几种之外,根据藏经记载的还有42颗和21颗的。另外,未见记载、而时下流行的有36颗的,18颗的俗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3056664.html
  • 出世与入世的生命实践─佛光山僧众的生命经验

    的远见与愿景─佛教与社会福利的对话〉,《中华佛  学学报》11:227-253。  平川彰(1996),〈从戒律所见的佛教真理观〉,《法光学坛》创刊号:42-63。  朱纪忠(1995),〈一行禅师谈...

    邹秉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3256666.html
  • 常与无常——《物不迁论》及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7] 僧肇《注维摩诘经》卷3,《大正藏》卷38,354a。  [8] 参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卷第42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43156932.html
  • 水帘洞石窟群——大像山石窟

    和大面积的壁画,主体42米高的大佛除局部泥皮有所脱落外,保存很完整,其余都大部分保存尚好。千佛洞全部为泥塑造像,以开龛泥塑造像和悬塑造像为主,也保存有大面积的壁画。水帘洞则全部为壁画作品,现存的北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0156965.html
  • 鄯善敦煌吐蕃僧人饮酒习俗考析

    僧子、法律吃用。十  41.四日看木酒壹斗。夜间来,酒壹斗。十六日,粟二斗沽酒看待僧录,大师来,酒壹  42.斗。十七日,酒壹斗,宋判官家送。廿二日,酒壹瓮,翟家人助  43.用。廿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0756972.html
  • 傅大士禅法的师授和嗣承

    42 。松崎清浩认为示寂于公元561年43 ,当是依《景德录》,未妥。入灭处所,《景德录》、《指月录》等所言当误,因嵩头陀所置寺中并没有名叫柯山灵岩寺的。  如前所述,梁、陈之时天竺僧既有可能来至义乌...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乙第二十二套第五册。  41) 《大正新修大藏经》,50/971b。  42) 册5,页4384a。  43) 〈南朝传教 考察〉。见注5。  44) 见注4。  45) 《大...

    张勇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2656995.html
  • 《楞严经》之念佛方法论及其理论意义

    ,会有主客能所对立,故而易偏于空有二边之境。有妄想分别执著,则无法达至伏断见思烦恼惑之境界,更无法破除尘沙无明惑,如此一来便不可能得到“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之三摩地的境界。[42]但“根”则...

    般若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505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