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32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

    方式。僧肇〈般若无知论〉说:   夫有所知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 [注41]   “无所不知”,鸠摩罗什所译佛经中又常译为“一切智”、“...例?明象》。  [注40]《庄子?外物》,《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重印本,一九五四年版),以下凡引《庄子》中材料,皆用此版本。  [注41]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王仲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84268793.html
  • 神会的顿悟禅思想

    众生,悟即菩提、佛。实际上,他所谓众生与佛平等的本性就是心,正是因为“众生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40],所以才能说“若约不了人论,有众生有佛;若其了者,众生心与佛心,元无别。”[41]   这里...石井本《杂徵义》,第75页。   [41] 石井本《杂徵义》,第75页。   [42] 均见石井本《杂徵义》,第96、62、82页。   [43] 均见《坛语》,石井本《杂徵义》,第13、84、92、...

    月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4068907.html
  • 论《般若经》的“假名”概念

    ”与“方便假”;罗什本为:“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其中“名假”与“法假”的译名显然可以对应,但是罗什译本的“受假施设”对应到玄奘《大品》第二会译本似乎找不到对应的概念。[41] 此外...: 29a-30a。  [39]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假品〉,T8: 230b-231a。  [40] “三假”一辞,是由罗什译《大品》的〈三假品〉而发。  [41] ...

    严玮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1669020.html
  • 妙法莲华经字词注释(2)

    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   41页3行,安樂,安乐:an le音安勒。  42页3行,五濁,五浊:命浊是众生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2969033.html
  • 试析印顺导师对咒语的态度

    (原始)佛法中,事实上佛陀也是赞许“咒愿”的。如《五分律》:“佛言: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应咒愿。”[41]。而且《十诵律》也记载:“僧饱满食已,摄钵,洗手,咒愿。咒愿已,从上座次第(却地敷)而出。”...开展》p.511。   [41] 摘录于:《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8(大22,121c)。   [42] 摘录自:《十诵律》卷38(大23,272b)。   [43] 参考: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

    林光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90069049.html
  • 建立台湾女同志佛教徒的主体论述与女性生态学

    天王在创造宇宙万物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神性,注入于万物之中。(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 [高观庐译]1991:140;杨惠南1995:41)因此,万物即是大梵的神性。万物之一的人([自]我,atman),也...因此,不管就人类个体的一生或一生当中的某一阶段,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同╱异性恋者。(Kinsey et. al. 1948:638-41,650-51;Kinsey et. al. 1953) 就这些统计...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04069110.html
  • 传统新义:近代台湾本土佛教史料的搜集与研究

      因个人曾先后发表过〈台湾佛教的马丁路德——林德林〉、[40]〈近代台湾本土佛教反色情文学创作与儒释知识社群的冲突——以《鸣鼓集》的各集作品为中心〉、[41]〈日据时期台湾新佛教运动的开展与儒释...,〈台湾佛教的马丁路德——林德林〉,《联合报》乡情版(1996年2月18日)。   [41] 江灿腾,〈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反色情文学创作与儒释知识社群的冲突——以《鸣鼓集》的各集作品为中心〉,载廖美玉...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04169111.html
  •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真识或真心,但第九、第八一位之差含义却迥乎不同。阿摩罗识乃佛果、法界所摄,只是佛之体性而非众生心性,尽管众生“正观唯识,遣荡生死虚妄心及以境界,一皆净尽”,[41]即可证得阿摩罗识。阿摩罗识因为不能...(译):《十八空论》。  [41] 真谛(译):《十八空论》。 ...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0169208.html
  • 唯识论和唯心论的研究和比较

    (容受性),我们称为感性………因有了对象而受感觉触时,这对象对表象能力所发生的结果,称为感觉。”(P.41 Critigue of Pure Reason)   他复在先验感觉论一章,阐明了这里称为...

    史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74669484.html
  • 佛经语言研究综述──词汇篇

    内部次序与声调的关系〉,发表于1997年12月,《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创刊号,页41-70,嘉义。本文探索了西晋时代竺法护译经中的并列式合义词,观察它的前后两个词素,它的次序是如何固定下来的。是和意义...

    竺家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5236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