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22 同注 21。注23 同注 21。注24 同注 21。注25 同注 21。注26 如实智义,说详《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注27 I.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注28...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7.html
-
accordance with the Vinaya, a `Sraama.na is allow to eat the three kinds of clean flesh, i.e. he has not seen...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445807.html
-
, Buddhist Notes, I. A propos Avalokitesvara, Me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IX (1948-51), P.176....象征。而莲华则像许多植物一般,具有著生与丰饶的意味。特别是在印度的神话里,更以水和莲华的结合作为象征一切生命的母胎。Taitiriiya Braahma.na I, 1, 3, 5 ff提到,当创造主...
陈敏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945818.html
-
句义是菩萨句义”。在讨论“菩萨”一词的意思告一段落之后,善现接著问:“何缘菩萨复名摩诃萨(mahāsattva)?”佛告善现:“由是菩萨于大有情众(mahāsattva-rā?i)中当为上首故,复名...第三,对于二乘的阶位,菩萨摩诃萨应亲身经历,现起观照的智慧(j?ānam utpādayati),但不以“证于实际”(bhūta-ko?i? sāk?āt-karoti)的方式去取得或受用其果。第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0.html
-
波罗蜜多,可用于果位上,佛与阿罗汉之“所作已办”都可称为波罗蜜多。 另一方面波罗蜜多亦可译为“到彼岸”。这是由有“悟、彼岸”之意的para,其对格﹙Ac﹚param,加有“去”之意的动词语根i,再加...
释如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545924.html
-
.441-457。(注4) 关于天台智顗的判教,参看未发表之拙文《智顗与中观学》(Chih-i and Madhyamika)。(注5) 铃木大拙以这序文的作者是廓庵本人(D.T.Suzuki...─(注50) 按《坛经》有多个本子,我们这里参照一般流行的宗宝所编的本子。(注51) 大正48.348b.(注52) 大正48.349a.(注53) 超越的分解一词取自康德(I.Kant)的《...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2046002.html
-
亦复如是,生长在世间,住于世间之上,不与世间同。[i] 他没有任何人或神的帮助,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和知识境界。他是悲智双运的体现者,悲和智是他教义中的两项指导原则。 通过他个人的...xxix]它是构成佛教的中心思想四真谛的基础。 注释: [i]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八三页。 [ii] 《法句》第一六零偈。 [iii] 《中部》第三八经。 [iv] 《法句》第二七六偈。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5146072.html
-
Ultimate” Chen Ying-shan Researcher,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Why did I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246192.html
-
“香”字之时,Dr. Hill即时指出这字的国语发音并非单 音,而是由Hsi—i—ang三音组成。此事可见母语属拼音 文字的人对发音的把握反应快捷。 ...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046206.html
-
DavidKalupahana)与我们有相近似的看法,在论到龙树在这问题上的立场时,他说:
当龙树说,〝一个存在物的自性在因果条件中并没有标示〞,(I。3)他并不是在排斥或否定条件,却只是在排斥或否定自性(...不作为经验的现象世界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却是作为拥抱著真理的东西或真理的体现者而〝存在〞。用康德(I。Kant)的辞汇来说,它是本体界的东西,不是现象界的东西。本体界是绝对的,现象界是相对的。它既不是...
吴汝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214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