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997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镶嵌型的宗教—社会关系——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行动对象。  其中,个人的道德圣化主义是中国宗教扩散性的主要象征符号[26]。其以个人的道德精神及其修养作为深层资源的历史结构,奠定了它扩散功能的无所不入,渗透功能及其强大,甚至是个体宗教性质的神秘主义...,宗教与政治之关系可分成三种发展形式,即教会与国家之关系、宗教与社会之关系以及宗教取向与历史行动模式之关系。此三种形式便是一般研究政教关系时所采取的三种途径。[30] 然中国宗教的特殊形态则决定了...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0055478.html
  • 近二十年大陆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1930~ )、释净慧(1933~ )等为代表的高僧则为“人间佛教”的“第三代”,他们亦“在完善与丰富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与贡献”。[26]  2、太虚、印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  ...佛教展望新世纪的中国佛教》[29]、王月清《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30]、李广良《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31]、《佛法与现实――太虚大师佛陀现实主义思想论》[32]、程恭让《从太虚与...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455521.html
  • 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

    (22),又强调“自己作恶”“自己清净”(23),即善恶因果应由自己承担,所以解脱是自己的事(24),人应该“先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诲他”(25),人生理想的成就,非藉他人之力而获取(26)。总之,...自私的观念,认为最高境界的成就,必须离一切贪欲、我执,方能获致(30)。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来,佛教最初所讲的“无我”的观念,和后世所讲的无一个不变的形上实体的“无我”观念不同。  二、在原始佛教兴起...

    霍韬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4455537.html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1)

    、及了别境识。[26]  《成唯识论》卷二在诠释能变时说有因能变和果能变的两种能变,论曰: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名等流习气。[30]  事实上,因能变与果能变本是一件事,识体以种子为亲因而生,故说种子为因能变;而识体从种子生时,同时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故说识体为果能变。因果二种变,非是前后异时,而是同时...

    宽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955697.html
  • 继承批判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为“进一步在禅观的体会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26]正明显地反映出这样的心态。  在该书附录昭慧法师所撰《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一文中,昭慧法师认为:“止观法门之完整次第,是早已在中国佛教的...法师讨论法义的印契,偶或谒见静养中的导师,也会向他报告修持的心得,以求修持能不偏离于正道”。[30]这种既已从学于其他宗派却于印顺法师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学习态度真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以这样的...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755702.html
  •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5)同前。   (注30)同(注28),(1)页2,中。   (注31)同(注28),(1)页2,下。(2)页688,下~689,下。(3)页515,上。(4)页26,上~下。   (注32)同...Rationism)(注24)与经验主义(Empiricism)(注25),在方法上有诠释学(Hermeneutics)与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注26)等在大乘经中都可以找到印证。不过,...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1855785.html
  • 《中国佛教之批判的研究》简介

    应有深致”,并依此论述并赞同以‘妙’取代‘正’的观点看来,可知吉藏、鸠摩罗什甚至是慧远都免不了受到‘道.理哲学’的影响。而历来的佛教学者,如福井康顺博、金康圆照博士等(26)(中,159)虽然也注意到“...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30)  上文开头的“道”和其下的“途”相对比,它显然不是指普通的“道(路)”、通路、步行道等义。...

    吕凯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75855847.html
  • 《法华经》(方便品)之探讨

    力:“堪任力用也。(26)”指心具有一切法的力用。  (5)如是作:“运为建立名作,若离心者,更无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27)”指心的“力用”付诸于行动,向外运作。若离开心的话,就没有任何作为可言...一切缘。  (8)如是果:“克获为果。习因习读于前,习果克获为后,故言如是果也。(30)”即指内因的结果。若就心造业而言,习因所获之果,称之如是果。而心具十法界之果。  (9)如是报:“酬因曰报,习因...

    释见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455851.html
  • 唐代佛教寺院与经济问题

    名义下,自十亩至四十亩内外的布施数字(注26)。又“佛祖统纪”三七说南岳慧思禅师的留田庄,其他各僧传、通志、寺志等也多所散见(注27)。二、唐代的寺领:唐代的土地制度是给与八十亩的口分田,二十亩的...30),因此土地等不动产的质押也不准许(注31)。只规定庶民贫而死为其供葬,或作为住宅、碾硙、邸店等的地基,或自狭乡迁徙宽乡等,准许永业田、口分田的买卖。(注32)仁井田升“唐宋时代债权的担保” (史学...

    道端良秀著; 李孝本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92455900.html
  • 倪梁康: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cn )   初看起来,这种将“空”等同于“无”的做法在佛教思想交通史上曾经出现过,[26]它也被人称作“格义”的方法[27],是在两种文化交流初期常常会产生的一种简单素朴的理解方式,并且常常带有...命名,但它所意指的完全不同于纯粹超感性的东西。我难以领会您的启发,您的启发增加了我的不安。在我,比上面我说过的那种担忧还要巨大的是一种期望,希望我们这一次从对九鬼伯爵的纪念而来的对话能够成功。”[30...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0305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