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013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关于《法显传》中的婆罗门教

    梵的表现形式,皆源于同样的物质构成,皆遍布灵魂‘我’”23。由此衍生出轮回和尊重有情众生等观念,佛教与婆罗门教则是同根的。如此意识通过佛经及《法显传》这样的著作,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 ...

    严耀中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440092983.html
  • 敦煌壁画临摹工作的领路人

    莫高窟果园树上摘的,西瓜是他们自己种的,很有几分世外桃源意味。段先生为我们介绍研究所情况时说,所内人员不多(我的记忆,当时所内员工总共23人),你们来了四个人,是一批生力军。从大家对我们热情欢迎的神色...

    关友惠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1293126.html
  • 慧远大师念佛禅观(一)

    夜分忘寝,夙宵唯勤」23《广弘明集》中所收《与刘遗民书》篇后,记有「于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励,遗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炳)张(野)等所不及。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等等,亦可见当时庐山念佛之盛况...

    业露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7461093225.html
  • 再谈敦煌摩伽陀国放光瑞像与菩提瑞像

    同坡第11格内瑞像,形象与上述第231窟第9格内像同,南侧榜题;“虚空藏菩萨于西玉河萨迦耶/倦寺住瑞像。”(图版23)由此可见,两窟内这三身瑞像的排列次序正好是颠倒的。这三身瑞像南邻摩伽陀国放光瑞像,...

    张小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3170393605.html
  • 试论如意的起源

    聚财,《世说新语·俭啬》记载:“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23]可见如意一方面如当时士人间流行的麈尾一样,是王戎的一件助谈工具,另一方面...

    黄丹丹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333495318.html
  • 兰州市佛协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

    能与乐,悲能拔苦。基于这一精神,三年来,以书局牵线、佛协出面、多方积资的方式,于1997年,向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八千元;看望和慰问皋兰县忠和、水阜、石洞等乡的7处敬老院,给23位老人送去了价值两万...

    理因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110395773.html
  • “格萨尔藏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与其相邻,果洛“格萨尔藏戏”便由此传入。果洛“格萨尔藏戏”的演出风俗与格萨尔说唱艺术一样,在青海果洛源远流长。只是“格萨尔藏戏”曾停演二十余年,在1980年前后,青海果洛才恢复和重建了格萨尔藏戏团23家...

    曹娅丽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7270996471.html
  • 山东省佛教活动场所、佛教团体

    济南市29人,青岛市80人,淄博市31人,烟台市26人,济宁市23人,日照市16人,聊城市10人,菏泽市21人,枣庄、临沂、威海市各6人,德州市1人。   度牒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凡是汉传佛教地区...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570496912.html
  •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六)

    23、由往昔断除恶语说柔和语之故,成就不须观待发心动机而自生之语如迦陵频伽般的悦耳音及如梵天般的清澈远闻音之相。   这是佛语言的妙相。包括两种:一是不必观待内在的发心,自然发出像迦陵频伽鸟那样悦耳的...

    益西彭措堪布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http://www.fjdh.cn/wumin/2014/03/110513325712.html
  • 《论语》全译:为政篇第二

    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

    佚名

    |论语|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121110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