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教与反驳天主教》,《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期,1977.09,香港新亚书院出版,页17-47。 4. 王月清,《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和为中心》,收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4期,页131-146。 ...,《晚明“崇奢”思想隅论》,收入《师大历史学报》,19 期,1991。 27. (释)果灯,《道宣律师与唯识学的关系》,收入《海潮音杂志》81卷,第4期,页23-32。 28. 邵东方,《清世宗《...
陈金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150293.html
-
高度中央集权,却完成于其人之手。”[19][19] 以及:“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早已衰亡。”[20][20] 近年来,大陆学者冯尔康所出版的《雍正传》[21][21],以近七百...
圣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150294.html
-
倘就理而推之:诸法不自生 [19] ,何得有住法?就有为法“三相”言,生、住、灭,乃相对而存在者,有生就有住,有住就有灭。而“住”者,乃指现在暂时存在者。“不住”者,自指不能暂时存续者。今既曰:“不住...478 [19] 《中论 观因缘品》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大正藏 第三十卷 《中论》卷一 页2 [20] 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页298 1981 [21...
熊琬教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2950346.html
-
著作,將只見漣漪不見水花。 [註18] 就此而論,藍吉富把一九四九—一九九四年的台灣佛教思想史稱為「印順時代」不為無據。 [註19] 四、後印順時代的台灣人間佛教(一)「後印順時代」:概念之提出與理據...18] 邱敏捷,〈印順導師佛教著作及其對台灣佛教出版界之影響〉,《佛教圖書館館訊》第二十期(台北: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第七頁,轉引自上引羅國銘碩士論文,第七十一頁。[註19] 同 [註17] 。[註20]...
宣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850574.html
-
、或至少令人满意的特殊性质之存在,那些特殊性质若不是自身是可羡的,就是对某种目的是有用的。 19 以上解释“善”的方式,系纯从善在其他物身上所产生的满足或效果而言。福兰克纳(...---------------------------
18 曾仰如著,《形上学》,台北:台湾商务,1994,页109-110。
19 The Oxford Reference ...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850575.html
-
分辨哉!”[19]佛经中有“或边地语说四谛,或随俗语说四谛”,憨山认为,孔子和老子是人天乘随俗而说四谛者。这样,儒、道统一于佛,却又有其各自的职能。 憨山又以“八识”判分儒、道、佛三家,这显然和他...老人梦游全集》卷四十五《观老庄影响论》 [18]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卷四十五《观老庄影响论》 [19]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卷四十五《观老庄影响论》 [20] 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 [21]...
夏清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2350773.html
-
唯赖此书”。19《传戒正范》对授戒之仪轨有详细规定,而且是将沙弥、比丘、菩萨的三个层次的戒法,在为期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之内,次第完成,合称为三坛大戒的戒期法会。戒显在《传戒正范·序》中曾述说了此书之宗旨...现代社会》, 149页。 19 弘一:《律学要略》。 20 见月:《传戒正范》,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2,1-3页。
21 《卍续藏经》,61册,645页上。 22 《卍续藏经》,61...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0350873.html
-
渔歌闻别 浦,雁阵下前湾。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间。(19)
大宁山堂即大宁寺,在洪州 ( 今南昌市 ) 城闹市区内。闹中能静,倍显功夫。只要内心宁静,不管住于何处,都如同深山般的清幽。门外事纷纷...19)(36)(38)(40)(55)(57)(64)(65)
(69)(71)(75)(78)《古尊宿语录》卷 45 。
(20)参《五灯会元》卷 3 《法常》。
(21)参拙文《...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1650905.html
-
19,从而失去修行上进的信心和精神动力,枉自流浪生死,受苦无尽,辜负了本自具有的佛性,就如贫家之女,本有无量宝藏,却不自知,受无量诸苦;而在另一方面,若不明“即而常六”,闻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卷50第196页中。 17 智顗《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10页下。 18 智顗《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10页下。 19 智顗《摩诃止观》卷一下...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2950940.html
-
。若应修不修,应打不打,而更打余者,得越法罪。[19]
(二)慈悲与弥勒禅法
大乘佛教的修行,以成佛为目的。而要成佛,必须首先发菩提心,然后修六度、四摄、止观以圆满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菩提心...》第44卷第718页上。
[17] 见卷第十二,《大正藏》第24卷第756页下。
[18] 见卷第十二“五停心义四门分别”,《大正藏》第44卷第698页上。
[19] 见卷第四“第一门第四...
宗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4250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