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3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回鹘文佛传故事研究 ——以Mainz 131 (T II Y 37)《佛陀传》为中心

    103~114行;U 4353,第115~123行;U 4210(T II T 614),第124~135行;U 4501,第136~145行;U 4193(T II, T 547),第146~159行...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4243287.html
  •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33.的世界中,在阿弥陀佛 34.国里降生。[31] 这一题记发愿文原本很长,计有148行之多,这里仅选录了其中的30行。在114行提到文献写成于kui šipqan-lïγ ...1987年,第18页(汉译文)、114页(转写)。 [18] P. Zieme, Zur buddhistische Stabreimdichtung der alten Uiguren, ...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4743292.html
  • 格鲁派概要

    天身或自己对面生起天身【114】这方面颇有异义,大师许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实【115】作承事,四支念诵静虑【116】,修六天【117】与及住火、住声【118】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修四无量心【119】等。...修坛城法,乞地、净地、坛城弹线划界、修净瓶、作烧施等种种仪轨事务。   【113】别解脱戒:即比丘戒。  【114】生起天身:即观想天身,属于生次起次第。或观自身想为天身,名为自生;或想天身在对面虚空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2143516.html
  • 道倫《瑜伽師地論記》之研究

    之『瑜伽師地論記』俗稱 『倫記』﹐乃有二十卷本。(宋藏遺珍)﹑二十四卷本 (大正 大藏經)﹑四十八卷本( 114頁 ...

    楊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5343965.html
  • 降龍伏虎羅漢圖像源流考

    無家無姓,師引之歸寺,養於廚 114頁所,號曰拾得。有一貧民,從寒巖來,曰『寒山子』,三人相得甚歡。是年豐干雲遊,適閭丘胤來守臺州。俄患頭風,豐干至其家,自謂善療其疾。閭丘見之,師持淨水灑之即愈。問所從來...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543984.html
  • 論禪畫的特質

    ET CALLIGRAPHY』, p.114-115,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17] 指月錄,卷二十八,五祖法演傳。 ...

    吴永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543985.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1)

    ”,指“本性”,指“自性”,甚至又说“无心”。禅家说我仍非我,非我亦即我,这是禅家特殊的作风,与庄周的偏于“吾丧我”及隳体离形,物我两忘的心斋坐忘朝澈的一边,有所不同[114]。  老庄的“无为”,...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2)

    皆妄执神我偏十方界,故云: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又二乘及权假菩萨皆住无我之理,以为究竟,世尊又愍不达,遂乃具说常乐我净。”另请参阅“成唯识论”卷十。   [114] 请参阅“慈航杂志”第十九期第六至七页及第二十...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實在與知識

    佛教的宗教中,特別強調辯證的方式,這種全知教義是我們不能探知任何什麼,亦即我們既不能肯定任何對像,也不能否定任何對像,這種情況是不能不令歷史學失措的[114]。關於宇宙的實在性,Vaisesika學派...] aniscita.   [114] Nyāyab!ndu by Dharmakirti及Nyāyabindutika by Dharmottara., P. 39. 20; 75, 13ff; 參...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2)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114]。  圣智冲虚寂静,无心观照,虽洞彻万事,无物不览,然不妄起执迷,不妄加分别,虽有认知,亦可谓无,故曰“无知” ...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上。   [113] 般若无知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上。   [114] 般若无知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中 ─ 下。   [115] 般若无知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下...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