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95篇,用时3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华岩寺佛香已逾300载的名刹

    寄住居士,有时多达三百余人。为支养僧人,华岩寺购置和接受捐赠的田地庙产已达 1262 石租(约合 600 亩地),其中巴县界石乡 120 石,石岗乡 120 石,华岩寺周围 1022 石,有佃农 92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3965178.html
  •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下)

    ,上大号时他儿子抱他,我帮他拿便器及擦屁股,他们觉得不好意思,我说没关系,病人是需要帮助。住了五个星期,每天都协助他们,他们非常的感激。其实,我的想法是做得到的事情,可以帮忙就去帮忙。92   这样...

    释传道、伍丽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3368589.html
  • 觉囊派“他空见”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

    《土观宗教源流》(藏文版),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213页。  ②阿旺洛追扎巴:《觉囊派教法史》,许得存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92页注。  ③④⑤刘立千:《藏传佛教...

    达宝次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94868853.html
  • 五方佛及其图像考察

    published:London:Serindia Publications,C.1987.):l92、197、198~213、52.  [5]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杨清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768950.html
  • 由法藏“新十玄”论台湾教育之重建

    自然环境关系之蕴义92  第三节 法藏“新十玄”与台湾教育中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之重建96  第五章 法藏“新十玄”与台湾教育中人与社会关系之重建105  第一节 人与社会关系中的教育问题-以台湾为例105  ...

    谢时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72070402.html
  • 唐代安西都护府对龟兹(今库车)的治理

    ”[30]由此看,“明府城”似为县令所在之城。又伯D.A 92号为一《付米帐》,其中有“(付)席明府米五斗”;[31]伯D.A108号《付马料帐》中又记有“十八日张明府马食五升”。[32]此张明府,也...

    刘安志 陈国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5070481.html
  • 神圣与世俗 ---从佛教丧葬仪式探讨当代台湾殡葬发展

    殡葬业的沿革与趋势44  第二节 现行殡葬政策与发展50  第三节 当前殡葬改革56  第四章 佛教丧葬仪式的实践与观察72  第一节 佛教教义、生死观、丧葬观73  第二节 佛教丧葬仪轨92  第...

    谢坤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5770752.html
  • 罗汉与罗汉名录

    摩利不动  83  三昧甘露  84  解空无名  85  七佛难提  86  金刚精进  87  方便法藏  88  观行轮月  89  阿那邠提  90  拂尘三昧  91  摩诃俱谛  92  ...

    许云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1870847.html
  • 明大宝法王建普度大斋长卷

     页92  明大宝法王建普度大斋长卷  中国藏学1995年第一期(1995.02)  附:画卷题记文字  汉文部分:  1、大明皇帝迎请如来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哈立麻巴领天下僧众于灵谷寺修建普度大斋,...

    罗文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5670888.html
  • A solution to the paradox of desire in Buddhism

    not prevent p.92 desire for other absent objects or conditions from arising in the future. The ...

    A. L. Herman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197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