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6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格鲁派概要

    种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123】、无相瑜伽、修佛部【124】等四部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为静虑、念诵、护摩和修悉地法【125】。   无上瑜伽部。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相成空,唯观空性。  【122】悉地:梵语译言成就。  【123】四座修:上午、日中、下午和半夜分四次依仪轨次第而为修习。  【124】四部:即佛部、金刚部、宝生部和莲花部。   【125】求悉部:即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2143516.html
  • 《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

    卷 大正藏No.26 Vol.1   《增含》=《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 大正藏No.125 Vol.2   《楞伽經》=《入楞伽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 大正鑶No.671 Vol.16   《大智...

    郭翠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343918.html
  • 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歸中土的史實

    冊55,頁1064。 [31]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3,頁124~1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2] 《入唐新求聖教目錄》,《大正藏》冊55,頁1078。 [33] 《智證大...

    沈海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843934.html
  • 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

    賢者喜宴 』ja 124a7~125a3)得知彼等除翻譯之外還從事著作活動, 西藏大藏經內且收入其中若干。不過,有關中觀者殆無傳。 2...

    原田覺著; 許明銀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5643972.html
  • 佛典中「唯」的二類否定意義對中國佛學研究的提示

    知識』(紀伊國屋書店,東京)Lu, Cheng(呂澂)──1972.「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年刊》第一輯 (repr.1975,104-125)Mimaki, Katsumi(御牧克己...f.)。(註 6) 《攝論(世)》(H) (大31, 339a2f.)「此住現前分明見故,彼憶識所見暗昧,此現前住所見分明」。(註 7) 大32, 413c19ff., Vism 125, 18ff....

    惠敏法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243978.html
  •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二)

     遍尽天,寿命64大劫(约28,902,400,000万年);  四禅九天:  无云天,寿命125大劫(约56,450,000,000万年);  福生天,寿命250大劫(约112,900,00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4544068.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1)

    众生,包含万法,随缘显相的本心与自性,所以说: “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尽大地是个法身”[123]。至于诗,“书经”说:“诗言志”[124],所谓“志”,“在心为志”[125];王渔洋用譬喻的说法...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實在與知識

    的顯著分別,直接使我們設定了純粹感性,純粹對象及純粹理性(悟性)[125]。所有這些對象並非來自經驗,但它們並非矛盾,它們甚至必然為我們整個知識的先驗條件,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我們的整個知識就要崩潰。...124] =Savikalpaka-pramāna-bhāve srad-dadhānāh pravartante.   [125] S?ddham pratyaksam, ?uddha-arthah...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2)

    “名理”之风盛行,此名实之辩大有助于佛学思想与中国学说之合流[125]。僧肇生当此世,   p. 342  承此风尚,洞悉名相、概念本身即是虚假不真,而与事物由缘而起,其性本空之真谛不符其实,故而否定...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天下篇)   [125] 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畅行,般若之学衍盛,两者俱达于冥微之境,而有相通之处,是以魏晋以还,佛教思想亦随清谈玄风之发达而渐次深化,故...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8.html
  •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佛教

    说明这一点), 附带地(第125、155页)谈及佛陀与休谟在外表上的某种总体的相似性。人们要是能回忆起赫胥黎也是对休谟和贝克莱两人哲学总体考察,即《休谟,辅之以对贝克莱研究》(Hume,with ...

    维吉塔·拉加帕克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404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