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人间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当代化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5751955.html
-
第十课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 在佛教的经师、律师、论师、禅师、法师当中,集“千部论师”、“八宗共祖”之美誉于一身者,唯龙树一人。 龙树菩萨,生于佛灭七、八百年左右(西元四世纪)的南印度维达婆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0251961.html
-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受持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0451967.html
-
第四节 用功须离四病 能够达到法空无我而不着,毕竟空以后,是否已经解脱了呢?还不是,必须在毕竟空之后,证入空性,般若智现前才是,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可着,空也不可着的原因了。空有都只是本性的相用,而...
慧广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1752145.html
-
175页 “神即形,形即神,则形存神存,形谢神灭。形是神之 质,神是形之作用。形神不异,恰如刀与利,刀外无利,利 外无刀”。此论一出,朝野諠哗,子良集僧难之,然终于不 能屈之。太原王琰著论讥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952392.html
-
与“防六贼”相类的《涅槃经》妙喻,还有“龟藏六”等卷1, 指将六根收敛深藏,不起攀援逐境之心。此喻以其形象凝练,而为禅林所称引。参禅悟道,即是要使六根内敛,不与六尘相接,这种情境,即是“乌龟水底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1752651.html
-
七 中论前二十五品
中论,相传有五百颂,分二十七品,然中国所传者,不满五百颂,仅四百六七十颂。而所传之五百颂、二十七品,藏文本亦符此数,则中国颂数之不足,或由译者约束摄收而减少,或梵文原...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3252685.html
-
当这心变得精纯时,喜终于离开了,只剩下乐和一境性,于是我们注意到,喜到了哪儿呢?它哪里也没去,只不过是这心变得越来越精细,因此它除掉了那些对它来说太过粗糙的品质。只要有太过粗糙的,它都抛弃;像这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5452854.html
-
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六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身念处品之三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我身中。或作安隐。或不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干粪风。若我多食。风则不调。能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2653051.html
-
㈢鬼神地狱 先民对山岳河川多怀畏怖崇敬之心,而发展出庶物崇拜的多神思想,由于尚鬼敬神,所以无论大事小事,均取决于占卜。及至周代,由于贵族政治、家族制度、土地的私有与封赐,贵族地主与农民阶层的形成,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585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