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教记》、《大般若经第六会序》和愿文号头。其中《佛说要行舍身经》等在敦煌卷子中所存抄本较多,但玄则的《大般若经第六会序》过去仅发现了一个抄本,即S。4114号(注27),抄在玄奘所译《大般若经》卷五六六前...内容的制约,可以随意选用任何一段作为全文的首段。”见27页。
25 案:如果要将所贴纸片算进去,则有八行。
26 见《敦煌愿文集》“愿文范本等”,26页~...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341825.html
-
即
既
(六)
215
10
17
授
受
(七)
288
7
11
仔
子
(八)
299
9
7
众
有
(九)
318
2
27...
会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5942190.html
-
掩埋队分赴战地服务,组团到东南亚揭露日人欺骗宣传,布施募款劳军,甚至从军,参加地下工作或游击队,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抗战将士(注:福善:《僧人抗敌史话》,《海潮音》第27卷第5期,1946年5月1日。),“对国家民族,有相当贡献”(注:香港日报载,转引自《海潮音》第27卷第5期。)。 另一方面则在理论上通过对抗战主张的阐发与积聚,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较成体系的抗战思想。而后者,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李少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2542218.html
-
蜫勒》指代迦旃延所造论书。 [21] T27?p660b。 [22]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台湾,1994年,第617页。 [23] 参见注13。 [24] T23?p598a。 [25] T25?p32a。 [26] T31?p538c-539a。 [27] T29?p595a-b。 [28] T30?p419a。 [29] T32?p158b。 [30] ...
萨尔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4642307.html
-
诸山之行法偈颂,撰成本书。宗赜自撰的序言云:“凡有补于见闻,悉备陈于纲目”,[27] 故此书内容极为丰富,卷1、2为禅僧日常生活起居所应遵守的清规戒律,卷3、4、5为禅寺僧职人员的安排设立及其职责,卷...可知,慈觉禅师尚有文集曰《苇江集》,此集今不传,然考稽史乘,其书大致内容尚可推知。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27〈净土立教志·往生高僧传〉曰: 宗赜,住长芦作〈莲华盛会录〉(中略)师述〈劝修净土颂〉...
冯国栋、李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542606.html
-
,曾经以他的神通力来到阿诺塔塔湖(Lake Anotatta),即现今被认为是在奇拉斯山脚下的马那沙弱瓦湖(Lake Manasarovar,律藏一册27页)。在佛陀的晚年,他偶尔也会在“喜马拉雅树林...
达弥卡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4244779.html
-
佛教“福慧双修”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 张云江 “福慧双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如《涅槃经》卷27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华严五教章》卷二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经指出:“真正所谓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体察谛理断诸烦恼。二福德,以福德力故,庄严国土,洁净...
张云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3746627.html
-
: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大正》 27 . 241a。 此外,《南传大藏经》 59 册《弥兰王问经》也有类似记载。 注 3:藤田宏达著《在家阿罗汉论》(收在《结城教授颂寿纪念佛教思想史论集》)。 拙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6 册 3154 页收有依观节译。 注 4:《大正藏》 1 . 612a。 注 5:《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九,《大正藏》 27.898-899。 注 6:《大...
蓝吉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147468.html
-
以下之译法:“己身” [注24] 、“自我” [注25] 、“自己” [注26] 、“身法” [注27] 、“神我” [注28] 、“内我” [注29] 。“atman”译成代表通称的“其” [注30]...种译词。 [注23]中村元的《佛教大词典》亦收录此种译词。 [注24]中村元(1985:344)。 [注25]中村元(1985:550)。 [注26]中村元(1985:551)。 [注27]中...
巴特戴森 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347500.html
-
两岸三代人的人间佛教理想:以佛教理性重新审视传统 理性本指人类区别于其他有情众生的成熟心智,它具有认识、判断能力及根据认识与判断调整行为的自觉能力(参邓子美、辛望旦主编:《论中国法的精神》,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6页、27页)。 人类社会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也存在多种理性及相应的合理性。美国学者麦金太尔认为:“合理性--无论是理论合理性,还是实践合理性--本身带有一种历史的概念”;“...
邓子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65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