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还有其他的根,要是没有其他的根的话,则就说不通了。 3.1.56 由于感官的对象有五种,(所以感官也有五种)。 境有五种,所以感官也必需有五种,这样才能够一一对应得起来。境就是色、声、香、... 3.1.60 不对,因为(1)五种感知的特点、(2)感官各自的位置、(3)各种感知的过程、(4)各感官的形状(大小)、(5)感官的来源都是五种,(而不是一种)。 正理派说,不对,举出了五个方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60238375.html
-
正理派说,虽然说身体有好多种性质、好多德,但你说的颜色、触等有一个共同点儿――都是可以被感官感知的,觉却不能,所以觉不能与它们并列。 下边儿就开始说意。 3.2.56 意是单一的,因为...。 关于意就到这儿,下边儿是第七节,身体的形成。 3.2.60 (身体)的产生是以前所做的业的结果。 这是正理派的陈述,一上来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儿。 3.2.61 (有人说)身体是由元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60338376.html
-
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54、六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能衰耗人之真性。 55、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56、十法界:佛陀,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60、六時:晝三時(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 61、六道四生:六道中有胎、卵、濕、化的四類眾生。 62、六難:(一)遇佛世難,(二)聞正法難...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005139051.html
-
大慧认为不信的原因,可能是罪业及身处逆境的关系,对于此类的疑,大慧主张须忏悔,〈定光大师请普说〉:“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忏永不复造,此心一发永不退失”。(注56) 大慧自已的修行...上之“疑情若破,则生死心绝”,(注60)士大夫读书博览群书,其疑情最多,而士大夫是以意识心,来作学问,因此大慧说“士大夫读得书多底,无明多”。(注61)虽然士大夫疑情多,但在大慧的禅法中,未必是绝对...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0639143.html
-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慧律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0739437.html
-
于水火矣。宋寂音尊者忧之,因名其所著曰文字禅。”[56]
又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
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有泄,...余在广东新会县,见憨山大师塔院,闻其弟子道恒为人作佛事,诵诗不诵经。”[60]在在肯定了诗歌等同于佛经,可以教人了生脱死,具有宏扬佛教的价值。凡此种种,皆可以证明僧俗雅士一面认为诗魔有碍于...
汪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4139476.html
-
宗」的融通,即无必然性的关系。(注56)在前一封信,吕澂原意是要证明「净种习成」非外铄,而「归趣,以般若为实相」,亦非外求,故「闻熏」当然是内在潜能(净种)的增强而已!熊氏既认吕澂的「净种」和「实相」...伪论如《起信》,其中义理,是否无本於梵方(案:即印度佛教)大乘,尤复难言」(注60);但吕澂所主张的「性觉与性寂相反」,他是不能「苟同」的。换句话说,熊十力依然坚持「性觉、性寂不可分」。他的理由如下:...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539964.html
-
一切皆成,非第二時也。[56] 法寶以上的回應,是以其自身提出的「五時」分類為背景的。[57] 蓋法寶把佛陀的一生教法, p. 51 按其出現時序先後,界別為「五時」: (1) 第一時教:這是...四十年前經作論故,所釋經中說二乘實入涅槃,身智俱盡,三界之外,無別生死,故作是說。四十年後,二滅非真;前說二乘涅槃,即三摩跋提三昧樂也。[60] 被法寶視為後時教之代表的如來藏系經典《楞伽經》,曾表示...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540114.html
-
佛法分類理論的核心。參閱拙著,〈窺基的判教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頁229-235。 [56] 《究竟論》卷1〈教時前後章〉第3,〈淺田〉I,頁86,行131-145。 ...阿羅漢、獨覺,已能入菩薩正性離生,必無是處。」(卷465第2分〈遍學品〉第72之2,《大正藏》冊5,頁349中)法寶視此為第二時教主張證入見道位者不能迴心成佛之文證。 [60] 《究竟論》卷5〈...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640115.html
-
《傳燈玉英集》對於智者幼年之記載僅說其「幼有奇相,誓志出家。」[56] 其他有關智者較奇異之敘述如宿習和首次聽聞僧人頌《法華經》,即能隨而念之,則全數刪去。 此外,有關智者與慧思禪師相遇之過程,《...住所,黃昏回來時,便手持著玄奘兄長之家書,其鄰人皆非常驚異。[59] 《傳燈玉英集》描述萬迴法雲之事蹟時,只引述到「至暮而還」,便突然歇止,刪去了「及持到書,鄰里驚異」一句。[60] p. 122 ...
黃繹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