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130~158、300~312。 [23]霍巍,试析考古发现的西藏佛教摩崖造像[J]. 西藏艺术研究1995,(2)55~358。 [24]阮荣春,黄厚明,美术考古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建设...
杨清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171169.html
-
的「安全膜」问题 笔者在接受中华日报记者有关新兴宗教的访谈时,曾提出了传统社会存在了「安全膜」的观念(注24)。即新兴宗教团体要在台湾流行起来,要经过「宗教」与「社会」两层安全膜的考验。 国外的...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071182.html
-
─┤ │1971│64 │+.64 │164 │+.24 │228 │+.33 │542 │ ├──┼──┼───┼──┼───┼──┼───┼──┤ │1972│69 │+.77 ...佛学家张曼涛 (1934-1981) "海潮音 62:9, pp.24-30。 8.方豪, 1954, " 台湾的佛教", 台湾文化论集, pp.449-456。 9.朱斐, 1971, " ...
姚丽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171184.html
-
做计算。不定期这 4 家,每年以 2 次计; 2 家以每年 12 次计,3 家以每年 8 次计;每年 24 次仅 1 家,1 年 2 次 6 家,1 年 1 次为 5 家,总计台中 巿全年最少有...
陈玉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171185.html
-
廿四年五月五日,斌宗法师在观宗寺讲<央掘罗弥杀弥慈论 >,以「大圣慈悲之心」解说央掘摩罗「信杀千山有涅盘可证」,佛 陀愍之、为之说法,实时忏悔、猛发道心、得四圣果、具六神通之因 缘 ( 注 24... 注 24) 斌宗:<雪窦游记>,民国廿四年五月十五日作, 收录《 我人生死之由来》。 《云水诗草》中录存《奉化雪窦寺杂 咏》诗十二首。 ( 注 25) 同 ( 注 22)。 ( 注 26) ...
尹章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571195.html
-
地区之人「俗信鬼神,好淫祀。」[24] 他在征战初期常祈请地方鬼神之助,以求胜仗。中和二年(882)钱镠率兵往讨浙东刘汉宏,入夜后,可惜星月皎然,兵不得渡江。 p. 129 他便掬起江沙,吞而...Land Buddhism,页79-81。 [24] 见《吴郡志》,卷2。 [25] 参《十国春秋》,卷77。 [26] 〈建广润龙王碑〉简要内文为: 盖闻四灵表瑞则龙神功济于民生…自古...
黄绎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671217.html
-
见于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一,大正29, p.4上。 113页 印度大乘佛教时期,瑜伽行派的唯识法相学,在六识之上加 「第七识」(末那识)、(23)「第八识」(阿赖耶识),(24)而中国 大乘佛学,...
张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071290.html
-
荡如瑕翳。曾所习义、于此大通」[23]。这种思想上的大澈大悟,使宗密证得宗教上的超越体验: 「外境内心,豁然无隔。诚所谓太阳升而六合朗耀,巨海湛而万象昭彰,妙德妙智而顿开,普贤普行而齐现……」[24]...。 [24] 同上。 [25] 参阅作者论文 "Tsung-mi's Theory of the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k'an-hui〕"一九七三年于巴黎...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1771337.html
-
大雄宝殿、高雄兴隆净寺大雄宝殿等,均是以供三宝佛为主尊,宝觉寺的供像塑在1927年,兴隆净寺供像塑在1943年。[24] 民俗信仰的宫庙亦有供三宝佛像者,如北港朝天宫的观音殿内便有以交趾陶塑造成的三宝...宗十二派,見《臺灣省通志稿》,民國45年。 [23] 例如江善慧、沈本圆、林觉力、魏得圆、邱德馨、庐觉净等等日治初年的高僧。 [24] 高雄朝元禅寺、台中宝觉寺,日治时代创建的佛寺,而...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2571349.html
-
佛说以惭愧为庄严之意也」[注23]。而师「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注24]的心语,正是师谦以自牧、敬以待人的具体写照。 四、法化无疆 民国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师五十二岁。高鹤年...[24] 同注1,〈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册四,页1958。 [25] 同注7,页2808。 [26] 同注7。页2812。 [27] 同注7,页2834。 [28] 释弘一:《弘一大师演讲...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327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