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630篇,用时4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释迦牟尼佛舍利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

    兰丹州万捷县吝来村的莲花寺,近年在塔顶的暗格内,意外发现一个镶金的容器。僧侣当时逐层将容器打开,一直开到第三层,内有佛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此事传出后,震惊全球佛教徒。  25、缅甸“明江佛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2968067.html
  • 元代大圣寿万安寺知拣事迹考

    “万宁寺”条   《全元文》卷310《姚燧12》   《元史》卷25《仁宗纪》 ...

    黄春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468215.html
  • 唐宋元时代贵州佛教述论

    756年)在成都为僧英干所建寺御书“大慈寺”额,赐田千亩,又迎新罗僧金禅师入内供礼。[25]唐玄宗逃难蜀中时(756—757年),当有可能在今渝黔边境地铸金铜佛像。  (三)唐代高僧  贵州在唐代既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5] 参见范文澜《唐代佛教》,第197、200、205、20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6] 参见范文澜《唐代佛教》,第218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王路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368275.html
  • 唯一的道理(2)

    )心(12)肝(13)肋膜(14)脾肺(15)肺(16)肠(17)肠间膜(18)胃(19)排泄物(20)胆(21)痰(22)脓(23)血(24)汗  (25)脂肪(26)泪(27)手心脚底所排汗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2768384.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三)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发心品第二〉(大正30.480b25~482a6),以说明菩萨最初发心的五种性质,及发心之外缘条件、内在因素与作用力等。首先阐述菩萨最初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

    慧沼大师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0068455.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四)

    ”(ZubhAbhyAsAt),因而有坚固或不坚固的生起。此世俗发心之四力与《瑜伽师地论》〈发心品〉的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详见《妙心》第88期,页25-27拙作〈《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三)...

    传道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0168456.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五)

    能够透彻地了解事物无生无灭之理,进而体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即为“无生法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正25.295b):“众生有二种:一者、著世间;二者、求出世间。求出世间有上中下。上者、利根,...

    慧沼大师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0268457.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七)

    得的七种境界25。在此七种境界中,有通、别之分,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之境界。兹略述如下︰  (1)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乃诸佛菩萨心所造至极之处。  (2)慧境界︰谓至极之理,...上述十愿以真如为体,而初地菩萨能见真如,故至登初地才得成立。  注释:  1.《大正藏》第25册,页229b~c。  2.《大正藏》第27册,页167c~168a。  3.《大正藏》第46册,页777a...

    慧沼大师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0468460.html
  • 《 诸说中第一 ── 力挺佛陀在人间 》 自序

    以来,我过著平淡安定的生活,不知别的,只是照著我所选择的,坦然直进。……让我的身心,融化于三宝之中,为这样最高的宗教而努力。25  佛历二五四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注释:  1.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现代禅...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1368471.html
  • 略谈僧肇法师《不真空论》思想

    认识这种幻化的表层东西,所以得不到真实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生活在语言概念的习惯中和世俗的常情中不能看破的结果,故肇师说:  机神微动,动则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名为攀缘,攀缘取相是妄想之始,病之根也。25...四五,页一七一下。  21 《大正藏》册四五,页一五二下。  22 《大正藏》册三十,页一二四下 。  23 《大正藏》册四五,页一五二下。  24 同上。  25 《大正藏》册三八,页三七七中。  ...

    善 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016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