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104周一良:《跋观音赞》,《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年集。
105孙昌武校点:《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3254948.html
-
念佛人平时不为恶鬼神恼乱,无横病横死等厄难,可得延年长寿的利益。[104]法照大师的《高声念佛赞》中明高声念佛的十种功德中,有九项是关涉助益于现实利益的。[105]宗晓法师的《乐邦文类》卷三录宋初遵式...恐注错引。” [104] 《大正藏》第47卷,第25页中、下。 [105] 《大正藏》第85卷,第1259页下。 [106] 《大正藏》第47卷,第168页上、中。 [107] 《大正藏》...
正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455067.html
-
自然法 77 第三节 五十阴魔境之认识 78 第四章 《楞严经》解脱道的道前基础 93 第一节 去五辛 93 第二节 持戒 98 第三节 建立坛场仪轨 105 一、 立坛方法 106 二...
李英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4755106.html
-
学问僧”)随行,有些还搭乘新罗船和唐朝商船入唐。据统计,在这期间入唐的留学生、留学僧(包括随从僧人)138人,其中留学僧105人,占76%多。所学佛教内容,奈良时期主要是三论宗和法相宗(公元777以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0255548.html
-
页 157。 参考朱世龙著《华严概要》,收录于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三二.华严学概论》页 105。 现有的《华严经》有:东晋 佛驮跋陀罗 译:“六十卷华严”、唐 实叉难陀 译:“八十卷...
释演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355850.html
-
唐代佛教寺院与经济问题道端良秀著; 李孝本译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9 册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1980年10月初版页53-105--------------------------------------...史”一三三----二一五页。阿部弘藏“日本奴隶史”五五页。本庄博士“日本社会经济史”八二页----八五页。105页(注 37)例如玉井氏所指摘,则天垂拱四年死的越王贞有家僮千人, (旧唐书七六卷) 武德四...
道端良秀著; 李孝本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92455900.html
-
陈师道,号后山居士,在《别宝讲主》一诗中,自称“重参二祖禅”,自注指赵州、临济[105];晁冲之与法一禅师过从甚密[106],而法一乃临济宗黄龙派泐潭善清的法嗣[107]。江西诗派诗人中可考者仅饶节一...披襟而受矢”的文字迫害,又具有“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的使生命诗意化的意义[105]。显然,黄庭坚的诗学不是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而是以其广泛的涵盖性成为北宋后期元祐学术的真正旗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5256019.html
-
庵摩勒,苦尽得甘味。”[105]二人均用《四十二章经》之典,所喻却正好相反。这种师友之间的翻案,充分体现了宋人的怀疑精神和独立自主意识,翻案的结果,不断产生新思想,开拓新境界,诗人的个性也由此得到展现。 ... [103]《山谷外集诗注》卷一三。 [104]《日涉园集》卷二《谢灵运诗云:“中为天地物,今成鄙夫有。”取以为韵,遣兴作十章兼寄云叟》其三。 [105]《谢幼槃文集》卷一《读吕居仁诗》。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5956023.html
-
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称苏轼“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105]。苏轼读的佛经较驳杂,但对其诗风影响较大的当属《华严》、《楞严》、《维摩》、《圆觉》等几部经书,而其中...》等。 [103]同上卷二五《题宗镜录》。 [104]《冷斋夜话》卷六《曾子固讽舒王嗜佛》。 [105]《栾城集·后集》卷二二。 [106]《苏轼诗集》卷三四。 [107]《景德传灯录》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30156024.html
-
由此可引申为“不变的本质”。简言之,具有svabhāva的才是dharma,dharma离开svabhāva即不存在,因此svabhāva又被译为“法体”。法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8](P105c...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385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