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欧阳修:新唐书,卷三○。 (注 15)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大正藏卷八五,页1066~1067及斯、一三一二号。 (注 16) 在作品之末有以下数字:“十四日说竟”。其后继以“辛酉...论略纂,大正卷四三,1页。 (注140) 大正卷四九,15~20页。 (注141) A˙K˙Warder,Indian Buddhism,P.289,Delhi:Motilal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445671.html
-
记泰山是鬼世界,没有悲苦的地狱观念。南朝王琰《冥祥记》中有 14、15 条记地狱,但地狱主仍用“泰山府君”没有用“阎罗王” (此乃用中土名辞代替天竺名辞,使中土人易于接受)。(3) 王琰虽然以小说宣扬...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 (台北,商鼎出版社,1993,初版),页3-15。 页277 (二) 余国藩教授曾说佛教这一大传统,和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曲折离奇,错综复杂,显非三言两语可以敷衍了事,有赖...
丁 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545672.html
-
就好比炫惑不实的幻象浮现一样,所以是“乱”而“犹如幻物”(注15 )。虽如此,众生不知悉,所以虚妄分别是众生颠倒妄见所由来的杂染因。 如水中月,若镜中像,既不能说之为无,亦不能说之为有,因此“无及现(...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1.html
-
的生活世界中发展出来的,但终其极则是归本于真理的,是境识不二、境识俱起的(注15)。显然的,熊氏划定了“识心之执”乃是习心所在的范围,习心乃是后起的,是由于人的认识机能之进入纯粹经验或现象之中,所擘... 见《论著集》,页260-262。注14 见《论著集》,页262、263。注15 见《论著集》,页276。注16 见《论著集》,页270。注17 见《论著集》,页272。注18 见《论著集》...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845683.html
-
化胡经”(注15)的内容,于是反过来,老子为本而佛教便成了末。
由于佛教本末问题的论争,于是不得不教人注意到佛教思想与老庄思想在根源上是否一致的问题,关于这点,在“灭惑论”中有云:
...
余崇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4.html
-
不生不灭,无起作的本体。这两重本体的关系究何处理,并未有恰当的处理,这便造成了“两重本体”的过错。熊氏以为这“种现二分说”与“两重本体”便是有宗的最大问题。(注15) 相较于空宗与有宗两派而言,熊氏...《真谛的唯识古学、玄奘的唯识今学 与熊十力新唯识论之唯识思想初探》,见《中国佛教》,第三 十三卷第三、四期,民国七十八年,台北。注15 大体说来,唯识哲学的确有像“转识成智”这样...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7.html
-
,《唯识二十论》、《成业论》、《唯识三十颂》为主要论著,特别是《三十颂》正式将“识转变”规定为三类识的根本特性,建立八识说的初型,代表世亲自已成熟思想的学说(注 15 )。由以上分期可知,应以世亲晚期...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
-
注15 虽说世亲生存的年代,从来有争议(学者有说为四世纪,有说 为五世纪而倾向后说),又有“两世亲”说,但并不妨碍其受 无著影响和独立讲论的先后时期之划分。姑且勿论年代争议, 而举旧说推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89.html
-
在这些探讨方向上,两者完全一致。(注 15 ) 经量部的基本主张为“过未无体,现在实有”。然而他们又如何解释业果的相续不绝呢? 为了解答“过去造业,后来感报----异熟果”的问题,经量部...118、119,见大正藏,三十一册,页386。注13 同上注,页119。注14 同注7,页114。注15 同上注,页125。注16 《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顺法师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八 ...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2.html
-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注15)龙树意谓,“二谛”源于佛陀的...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