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宾主无也?济曰:宾主历然。汝作什么生? 师曰:打破秦时镜,磨尖上古锥。 龙飞霄汉外,何劳更下槌?(注15) ... (注 15):同上。 (注 16):同上,十一页下至十二页上。 (注 17):同上,十二页上。参看“碑”文页四十下。 ...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746200.html
-
所以智顗一再强调指出,“一念心起,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15] 百界千如,宛然具足于一心,此圆教之所以为不可思议也。 ------------------------------...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746201.html
-
又有何分别呢?牟子的回答是:得道者的死亡,跟不得道者的死亡,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谓“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因此,得道之人死后是会升天,而作恶之徒,死后定当受到祸殃。如论中[15]所...、民国63年12月初版) p.8。 [15] 请参阅梁僧祐 著,《弘明集》(新文丰出版社、民国63年12月初版) p.9。 [16] 同上注。 [17] 同上注,p.1。 [18] 请参阅拙著...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846204.html
-
(注15) 在保唐禅派的《历代法宝记》除了增加玄赜,未加入惠能之 外,名字全同,其中并没有金陵法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 》卷三之下所列弘忍十大弟子虽名字有异,... (注 14) 大正藏卷五十,第757页下。 (注 15) 大正藏卷八十五,第1289页下。 (注 16) 大正藏卷五十,...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246208.html
-
,亦教他行。是菩 萨乃至梦中不行十不善道,乃至梦中亦常行十善道。(注15) 很明显的:不贪嫉、不嗔恼、不邪见,此三皆属意业。故十善业道虽在人天乘门即已有之,但一般却仅限于道德的期勉,还...顺导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139)。(注13)弘一大师著〈律学要略》(《弘一大师法集》第三册页1347下)(注14)《大品般若经》卷五(大正8.250上)。(注15)《小品般若经》卷六(大正...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446211.html
-
做来? (注15) 在明本看来,那些前代禅师之所以能够言下顿悟,有两方面的 原因:一是本人素质高,属于上根;二是其师善于启悟,能使 用像驱耕夫手中牛、夺饥者口中 ...15) 同上引。 (16)《天目中 和尚广录》卷一之上〈平江路雁荡幻住禅庵示众 〉。 (17)《天目中 和尚广录》卷四之下〈示明昶上人书华严经〉。 ...
魏道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046224.html
-
之(14)。其方法第一步是搜集各家学说, 宗密将佛教分为禅宗与教宗,又将二者各分为三类(15),一 一探索其旨趣。其次是将它们综合归纳于佛陀之“圣言量” 的总...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046225.html
-
凶残的程度如何?杀已有否忏悔心?被害者身心状况如何?实施罪行的方式带给被害者的恐惧与痛苦程度如何?
页84
因此,从杀害者的心智状态而言:“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注15)的精神病患或智障者...师:(《佛学三要》页123)。注13 如《四分律》卷2(大正22?页575下)。注14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190-191。注15 律典之中每制一戒,其“开缘”部份一定会提到“痴狂心乱, ...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446239.html
-
来转化众生,而诸佛是具有无量数的方便设计可供运用的。他说:
诸佛无量方便力,诸法无决定相,为度众生,或说一切实,或说一切不实,或说一切实不实,或说一切非实非不实。(注15)
综合来看,青目....”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15(1987),pp.363-384.
(注7)关于《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及它与早期中观学的关系,参考拙文&ldquo...
吴汝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2146249.html
-
108页 随著南禅的道家化(15),神会的“顿悟”说有了更进一步转 变。这就形成了惠能之徒孙辈的“顿悟”说。由于其后的“顿悟 ”理论...
杨 惠 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234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