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56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台湾地区光复后佛教出版刊物的内容分析 ──佛教文化思想变迁初探

    %│ 0.27%│ 1.16%│├────┼─────┼─────┼─────┼─────┤│弘 法│ (2)│ (23)│ (15)│ ...〉,《海潮音〉35:10。24.张珣,1985,〈台湾不同宗教的信徒与组织的比较研究〉,《社会 学刊》17:15-44。25.杨政河,1981,〈中华民国大专青年学佛现况〉,《慧炬》202:41 ...

    姚丽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746590.html
  • 《比丘尼传》研究

    。净捡虽然在出家受戒的仪式上有所欠缺,但她毕竟是中土第一位依戒律出家的比丘尼[15],虽然她所持的只是部份的戒律,但她本人却精进严谨,是以宝唱对她相当推崇,在传序中云:“比丘尼之兴,发源于爱道,......

    吴季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046592.html
  • 论云冈石佛式样的源流

    北传播,今日阿富汗巴米延(Bamiyan)石窟的那尊高及五十 三公尺的大佛像,虽颜面已为回教徒所削括而去,但仍可看 出所具犍陀罗式样的韵味(图六)(注15)... (注 15) 巴米延(Bamiyan) 位于阿富汗喀布尔西北的兴都库 什山间,即“大唐西域记”所称的梵愆那国,在横 ...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046593.html
  • 论元代的罗汉画

    顾恺之,此所谓 铁线描。 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其所谓兰叶描也 ,其法固自不同。” ( 注 15) 虽然何良俊的分法太... (1) 东海庵本十六罗汉图 京都妙心寺东海庵所藏的元画十六罗汉十六幅,绢本著 色,各长一二九˙九公分,宽五二˙九公分。(图15、16) ...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146595.html
  •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

    , 有称“十如”为“活法门”者 (15),足见其在学 者心目中之份量。 ───────────── 13 参阅法华文句卷第三下,大正34,p.43上。 ...

    张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446598.html
  •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一个思想风格差异,也曾构成法相宗和法性宗之间的一个标界: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崇尚清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考偏重深邃。[15]这个思想风格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被思想的内容决定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1997年,页91)——在这里,“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和“作为真理的存在”分别是与“存在”与“现象”相关的替代表述。 [14]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同上,页91。 [15] 对此...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546600.html
  • 唯识学与现象学中的“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问题

    为“思量”[14]。熊十力已经指出,佛家以往对第六识的“意之根”有争论,或曰“脑筋”,或曰“心脏”等等。因此,一些解释者将它看作是“理性的识”或“理智的识”[15]。到了大乘立八识,便开始将第七识“...第八;印顺,《佛法概论》,页57。 [15] 例如参阅:耿宁,“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唯识三世”,同上书,页352。但我们下面会看到,这并不是合适的解释。 [16] 转引自:熊十力,《佛家名相通...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646601.html
  •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说之理论意涵

    化菩萨)[15]者乃是小乘三藏教。  对于大小二乘之区别,传统上除悲愿之大小外,多约空义之人法二空(我法二空)来谈:有以为小乘但明人空,不言法空;有以为大小二乘俱明人法二空,大小乘之区别只在大乘有广...46.722a)  [14] 《维摩经玄疏》(T38.532c)。另《四教义》(T46.721c-722a)“兼”作“通”,余文同。  [15] 《四教义》、《维摩经玄疏》:“正教小乘,傍化菩萨。”(T...

    林志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1.html
  • 从《法华玄义》所引重要经论看智顗的思想结构

    十二因缘生灭相”;“为利根弟子说十二不生不灭”[15]智顗所引其实是青目释而非龙树的颂文部分,而且与原文有些出入。[16]不思议生灭及不生灭两种十二因缘,智顗将之列为界外法,前者的经证是《华严经》:“...能所具足。法虽无量,十义意圆。自他始终,皆悉究竟也。”   [12] 《玄义》,773上/《研究》,904。  [13] 同上。  [14] 《玄义》,693中。/《研究》,168。  [15] 《...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2.html
  • 法藏 大乘起信论义记 及元晓与见登的相关述记关于一心开二门的阐释:

    者觉义,二者不觉义。[15]   所以,?大乘起信论? 阐释“生灭门”和“阿黎耶识 (阿赖耶识)”是不只是要阐释差别世界的现起,而是要更进而放在一心二门的架构之中,来看如来藏说如何收摄唯识思想,透过此...第三十二卷,页584中。  [13]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页584下。  [14]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页584下。  [15] 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54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