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仗因托缘而生,非有自性,若约过未,其体无性,倘约现在,自体不住,故诸法无15页自体性,如取非有,所以三性即成无性,同时也就是三无性了。诸法既然无性,故含有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意味。由是可说这是...
昙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6.html
-
B14。 无著用以表述这六种特征的文字后来首先得到了世亲的诠解。世亲还根据此颂的文义,明确使用“种子六义”的范畴来概括它们B15。随着无著、世亲唯识思想在中国初唐时代的大量传入,由无著...11《大正藏》31卷第116页上。 B12“不”,为引者所加。 B14《大正藏》31卷第135页上。 B15参见《摄论释》,《大正藏》31卷第329页中、下。 ...
徐绍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7.html
-
宋高僧传》卷8,《大正藏》第50卷,756页上]。 南北顿渐的分立,始于神会对神秀一系禅法的抨击:“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注释:《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420页]。强调只有顿悟法门才得解脱。所谓顿悟就是顿然泯然妄念,心一无所得,也就是返归、显露空寂的心原。慧海又展开说:“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047070.html
-
经》[注释:详见《杂阿含经》卷15,《大正藏》第2卷,108页下]中的一个譬喻。意谓人生于此世,值佛闻法,如盲眼的海龟幸遇海中的浮木一样,机缘殊胜,弥足珍贵。颂文的大意是说,在对学人进行应对举扬禅宗...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则非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何出入之有?[注释:《答许鉴湖锦衣》,《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5,《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32套第3册,206页。] “那伽”,此指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147071.html
-
问题上,《大乘庄严经论》的〈菩提品〉说到转依相:“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转依是永灭二障种子,最上的白法圆满。[15] 在此,我们可以注意下列两点: 其一,“依转二道成”...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147072.html
-
很多例子,证明阳性以-a收尾的字体格多数字尾是-ā︰
在元音前面 pāpasamācārā āv?tā ( Mv. Ⅰ, 15, 9 )
在清音前面 na pa??itā pra?a...15; 110, 10 etc. )
putrān ( Mv. Ⅲ, 84, 9 )
pra?nā? ( Mv. Ⅲ, 384, 1 )
mā?ā? ( Mv. Ⅲ, 188, ...
季羡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447081.html
-
施【7】戒【8】道广说。
白品第二颂:
【9】智【10】宣说【11】善【12】欲。
【13】炽然【14】独【15】远尘。
【16】如病等【17】解释。
【18】我【19】...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647084.html
-
的转化过程[13] 也有较清楚的说明,也从瑜伽行派的解脱学立场整合了中观学的知识批判[14] 和禅修中关于主体转化的论述。[15]藉此,吾人得以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对《楞伽经》中的佛性做为圣智 (悟)...15] 如Sutton前揭书 2.2 From Mind to No-mind: the Transcendental Leap beyond Empirical Cognition
[16] ...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847090.html
-
;永恒怀念是大乘起源与开展的原动力”这个命题,只能当作该书作者非常具有创意的一个假设来看待。[15] 至于这个命题能否成立,本文中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其次,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史上兴起...329(台北:桂冠,1997)。
页15
样圆满觉悟而广度众生,不就是一种想要“自我超越”与“追求圆满”的心理吗?因此归根究柢,某些具足大乘种姓...
释如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947161.html
-
108)〈杨文〉,页 117 之 (注 15)。(注109)如《法华玄义》以十如、 十二因缘、四谛、三谛、二 谛、一谛,乃至无谛等来论境妙 (参《大正藏》卷 33 ,页 698 中 -705 中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204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