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17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支道林生平事迹考

    非议,而谢安赞誉。 【出处】〈本传〉︰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九方歅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 【考证】据《晋书》卷 79 〈谢...赞│《高僧传》卷4〈 │佚文存〈于法兰││ │》 │〈于法兰传〉与《│传〉 ││ │ │法苑珠林》卷79 │ ...

    王晓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847531.html
  • 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注1)

    69 79 80 │├─────────────────────────┤│寺庙教堂 3700 3835 6254 9368 16597 16667...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047534.html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1)

    往生净土,亦不过是一种方便的中途站(犹如赴外国留学),   p. 79  绝非修行的最终目的[1]。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而成佛则必靠智慧,智慧的完成则必赖自力修行的六波罗蜜,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但...菩萨是怀抱大心,上求下化的,所以慈悲为第一。这‘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79]由此可知‘观无量寿经’的法门,的确与其余净土二经不同,在第九观里更明示:念佛的目的在于...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6.html
  • 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

    种修习方法,却不是宗教目的。因为“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是僧稠禅法的理论根据,   p. 79  所以把经文和我的推想,写在这里,算作解释。  除开僧稠传以外,稠公的弟子智舜(五三三~六O四)也是以习禅...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9.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了悟各阶位之实相,   p. 395  自可称为“悟”,然此“悟”并非顿悟十地,一了百了,仍须循序进阶,则应称为“渐”[79] 。换言之,“悟”既有三种阶位存在,则“悟”自应循此三层阶渐次前进,以达...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自得,毫无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不受束縳;净者,涅槃之体,解脱垢染,极其清净。   [79] 慧观渐悟论云“经云实相乃无一可得,而有三缘,何者?悟空有浅深,因行者...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2)

    22. 四津谷孝道:〈Lam rimに于ける二谛设定の一侧面〉,《佛教学》第19号,京都,佛教思想学会,1986年3月,p.104~79。  23. 武觉超:〈天台の真俗二谛说と‘起信论’──俗谛常住说...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9.html
  • “七十七智”与“度疑清净”之关系探究

    。二如实智为依止故,当知如实能正显了彼法二相。”  21 《长部》(一)〈梵网经〉(日译南传(六),p.15~66);《长部》(二)〈沙门果经〉(日译南传(六),p.79~89);《分别论》二 (...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4.html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很大的关系。所谓:“前前诸善法,对于后后诸善法,由数数习行缘为缘。”79要如何使此二心所生起,并且能发挥它们的功能,以便行者能健全操作于所缘的专注及破除对所缘的不信?方法还是不断的练习专注于所缘相。通过...页。  78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19~420页。  79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501页。  80 参阅《瑜伽师地论》卷21 (大正30,450b~c)。  81 参阅菩提比丘著,寻法...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2)

    ?佛言:一切法毕竟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法本性清净,云何言菩萨一切法中得清净?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诸法本性清净。79  有关“清净”一词,在《般若经》中所诠述的方法不同...a6-10)。  79 《小品般若经》卷8 (大正8,574b2-6);《道行般若经》卷8 (大正8,465a10-12);《大品般若经》卷12 (大正8,310b25-29)。  80 《大智度论》...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547579.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愿而带有他力色彩的法门逐渐兴起、发展。79如早期于《杂阿含经》中记载佛向弟子开示:汝等若于阿兰若处心生怖畏,尔时可念如来事、法事及僧事,而得消除恐惧。80此中已蕴含有借助他力的意味。而往后在经典陆续...488a12),卷95 (大正25,726c1~29)。参见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112~113;《华雨集》(二),p.158~161。  79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7。 ...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