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51篇,用时20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1册,No.1。  2. 《杂阿含经》50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2册,No.99。  3. 《增一阿含经》51卷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大正藏第2册,No.125。  4. 《瑜伽师...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2)

    度论》所说的“三空”在根本上仍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值得注意的。  参考书目  一、原典  (A)大正新修大正藏  1.《杂阿含经》50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2册,No.99。  2.《中阿含经》...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547579.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众生所需,才能有所作为,正所谓“自无智慧,何能利人?以是故,先自得无所著,然后教人”;99《十住》则说:“自未得度,不能度彼”,且“自不行善故,他则不受”。100依这些引文,反而认为菩萨虽致在利人,却...865。  4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 (大正8,385b15~c8),卷27 (大正8,421b26~c6);《大智度论》卷29 (大正25,276b1~19),卷99 (大正25,746b7...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略探受“迦絺那”仪式所得

    佛制立迦絺那,受迦絺那者的“衣时”[98] 延长为五个月,在受迦絺那期间,可以蓄长衣。衣湿因缘则表示比丘需要“离衣宿”的方便,以免在下雨天赶路时,因衣的重量,加重旅途的辛苦,所以佛同时指示[99] 在...非时。”(T23, 1442, 754c23-25)  [99] 汉译如《五分律》:“从今听诸比丘受迦絺那衣”(T22, 1421, 153b1-2)、《僧祇律》:“从今已后,听受迦絺那衣”(T22,...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释见一著: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2)

    ------------------------------------------  [134]参注99。  [135]限于篇幅,请参阅笔者(1997)论文第四章二节之一。  [136]《密云禅师...

    释见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5947886.html
  • 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1)

    727 234 145 138 216 99 出金额 宗教 9882 4565 2133 886 871 698 ...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747908.html
  • 龙树对“空”之诠释

    .9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T.vol.8 No.223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T.vol.8 No.227  《...40 三枝充搋<龙树?-?>,《龙树?亲鸾?-?》,(东京:法藏馆,昭和58,7,10),页59,99 ; 著者(三枝氏)更依此(缘起-无自性-空)论证《大智度论》是龙树的真作(参见同书,页99,...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1047910.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的境相而显现,这相似的相就是遍计所执相。具体一点如论所说:“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99偏计所执相就是意识能周偏计度的一切行相境界,这相都是颠倒的、毫无自体的,是众生...《大正藏》册二,第99号。  5、《解深密经》《大正藏》册十六,第676号。  6、《成唯识论》《大正藏》册三十一,第1585号。  7、《摄大乘论本》《大正藏》册三十一,第1594号。  8、《摄...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譬喻師與《成實論》

    285c。成8 ,304b。 毘60, 309a。 毘22, 110a。成3, 258b。成10, 322a。 俱19, 99a。成10, 322a。 毘51, 264b。毘...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原始佛教的證悟

    原始佛教的證悟 一、前言 [99]所謂「證悟」,是指遠離錯誤,了知真實,到達理想。藉由證悟。能遠離阻礙理想的煩惱障礙,脫離其束縛,到達理想的境界。此稱為「解脫」,其狀態亦稱為「涅槃」。不僅是佛教,印度哲學或宗教亦皆追求如此的理想。   在佛教以前,已經提出「從生死輪迴的束縛解脫(mokṣa)」之說法,並說「無有束縛的理想境界─不死的梵界(brahma-loka)」,及其達成之...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