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应” 沈家桢居士所著《〈金刚经〉的研究》一书认为,《金刚经》第二分中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内中的“云何应住”四字,是“应该怎样住”的意思,所以这四个字应该改为“应云何住”。 唐思鹏居士所著《〈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新注》一书,对“云何应住”的解释是“当如何安住”。和沈居士一样,唐居士也把应字理解为应当、应该了。 在古汉语中,应字包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2047794.html
-
佛教和谐伦理观及其“应然”向度 华东师范大学 唐忠毛 立足于佛教“缘起论”论之上的“无我”、“平等”、“慈悲”等根本观念,为我们构建现实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理论源泉。尤其当佛教进...”的思想资源,但是,我们并不是用它对现实社会进行“粉饰太平”,更不是用它对现存的一切做“和谐”辩护,而是旨在将其作为一种理想和觉悟的目标来引领和警醒世人。因此,我们应该从“应然”和“理想”的层面去理解...
唐忠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3060250.html
-
问: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狱? 徐恒志答:“介尔”是微细的意思。我们日常现前的微细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随染、净的因缘,生于“四圣”、“六凡”的十种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狱。《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461311350.html
-
刻录到光盘。一直到现在自己还是很喜欢“观世音菩萨圣号”。现在当然可以不用了,因为现在有“念佛是谁?”了。
现在,观世音菩萨最最令自己喜欢的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的生意经。因为这个太厉害了,用处太大了。比如做生意,按照“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的生意经来说,就要设身处地地为顾客所想。这样,当然你无往不利,因为顾客能在你这里得到满足,你因此而成就,因此而得到财富报酬。
比如做...
明一法师
|观音|修行|财富|生意|
http://www.fjdh.cn/article/2011/04/15500127399.html
-
弟子:“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我会慢慢改啦!” 师言:“你要慢慢改,那干脆不要改!人生无常,有多少时间可以慢慢消磨。”
弟子:“师父,为什么其他作错事的人都不必改,老是我在改呢?” 师言:“想要成佛的人就要改,不想成佛的人就可以多多与人计较!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或问:“听时思悟,境来思迷”应如何克制? 师言:“应提起毅力、决心,立‘不二过’之志,随时惕励自己
证严法师
|证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3/1310413499.html
-
浙江奉化“应梦名山,弥勒道场”雪窦寺于2007年7月28日到8月1日举行传授三归、五戒、菩萨戒法会。雪窦寺寺自1998年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十九日举行三归、五戒、菩萨戒法会,今年适逢第十届法会。
本次法会得戒和尚为雪窦寺方丈怡藏法师,羯摩和尚为本寺首座振照长老,教授和尚本寺堂主果园法师。
51位戒子通过几天的学习之后,获益匪浅,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好地修行,严守戒律,护持佛教,并在...
【佚名】
|法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8/09004113179.html
-
嵯峨摩天的摩空岭上,矗立一座石刹,初名“摘星庵”。明万历年间,海玉(字无暇)和尚在此结茅禅修,110岁圆寂,肉身三年不腐,后人装金供于庵中。崇祯三年(1630)被敕封为“应身菩萨”,赐塔名“莲花宝藏”,赐额名“为善最乐”。同年,易庵为寺,赐名“百岁宫”。后经扩建,又名“万年禅寺”。百岁宫为五层楼阁殿宇,高踞危岩绝壁之上,气势宏伟;后殿幽深,错落有致。门额撒谎能够的“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
佚名
|$False$|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2/16465294608.html
-
,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写成《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共八十一卷。天启三年寿终124岁。明思宗朱由俭尊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新华社发...
这是无暇禅师90岁复原图。
385年前,124岁的高僧无暇禅师在九华山坐化,百年肉身不腐被尊为“肉身菩萨”。记者从九华山佛教协会了解到,日前,中国刑警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为无暇...
新华网
|九华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2/10450232428.html
-
”即可,不假外求。这个思想,立意纯正,提倡一个人“应做好事”。但“应做好事”,无形中承认事实上有人做坏事,或者可能做坏事,否则,那个“应”字,变成多余。因此,必须加一个“能”字――“能做好事”,这样,“应”字方有着落也。因此,一个人,如何“能做好事”,“能不做坏事”?这个问题,非同小可,不可不答。后来,另一大儒王守仁,接住孔孟未完成的功课,提出“致良知”一说,认为一个人实现自己的良知,必须透过静坐...
李炳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0378532.html
-
是要靠戒律。如瑞法师应邀为大家简单介绍普寿寺一套三加一的管理模式,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合作。随后,大家就“应以什么样的形式在大学里面开展佛法教育”等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
佚名
|佛教资讯|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6/1738448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