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缘品》以下,明大悲为根及方便为究竟句信。”可知这第一品的宗要,完全在“菩提心为因”一句之上,在《住心品》中说到“根”与“究竟”的话,只有一句“此等悲为根本方便般罗密满足”。这一句最当著眼在“此等”二字,何谓“此等”呢?就是说“因”与“根”与“究竟”,不是三件事,却是一件东西。“因”就是种子,种子发了芽便是“根”,根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便是“究竟创。这根与究竟,完全是一个种子的发育增长,如果种子是...
威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14286408.html
-
释迦牟尼将佛的境界是作为修行的方向,而不是已经达到的成就,所以他说“是故名为佛”。在历史上,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曾经出现过义理之争。大乘佛教的理论家贬斥承传原始佛典的教派为“小乘”,认为小乘教理不“究竟”。但是《杂阿含经》记载的佛陀思想就是否定“究竟”的想法。佛陀认为,认识无止境,智慧无止境,修行无止境。那里有什么“究竟”呢?“究竟”实质上是人类“我慢”的表现。
佛陀只是教人修行之道,修行的结果是...
洪汝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592582646.html
-
灯会元》)——这实际上也是《金刚经》判定佛法的标准。胡晓光不会不知道《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出于《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再者,《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中...”是相对于“正统”而言的,“方便”是相对于“究竟”而言的。大乘佛教不讲“正统”与“外道”,只讲“究竟”与“方便”(而太虚大师则说,佛教只有“共法”和“不共法”之分,没有“真佛教”与“伪佛教”之别),“...
许赛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2741393.html
-
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圆满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这就是太虚法师“人间佛教”的“契理”、“契机”之要旨。 “...究竟与不究竟之别。”得“究竟”法门则“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无明”;而不得“究竟”者则无此。 当今为什么战争不断,为什么残杀无辜,为什么环境日益恶化,为什么资源浪费以至有枯竭之虑?我想,这都是因为...
汤一介
|人间佛教|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1831081455.html
-
用。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圆满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这就是太虚法师“人间佛教”的“契理”、“契机”之要旨。 “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宗旨和目的完全背道而驰,而正是佛教所要对治之病。太虚法师说:“佛学的宗旨和目的,简单地概括起来,不过是自利利他而已。其实,世间所有种种的工作行为,也不过是彼此间利益,惟所差在究竟与不究竟之别。”得“究竟...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0354915.html
-
《大日经》把密宗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成佛的种子,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就是说,学修密宗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是“因”;其次,要有救度众生的大悲心,这种大悲心犹如树根,可以使菩提心滋生繁衍,开花结果,所以为“根本”;再次,本着以上的原则,万事均圆融、善巧,方为圆满相,所以为“究竟”。
密宗以“六大”为体,就是以“六大”作为理论基础,一切理论与实践都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2944176.html
-
它给汉语词汇库增加了一大批新词,开始打破正统文言对词汇禁锢,成为唐宋古白话直接源头,并加速了汉语复音化进程,以及证明汉语词汇系统是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又竺家宁〈论佛经中的“究竟”〉,发表于第五届中国训诂学全国学术研讨会,2000年12月16-17日,逢甲大学,台中。“究竟”一词是今天常用的词语,在上古汉语当中,无论是先秦诸子或经书,这个复合词还没有产生,一直到中古汉语里才在佛经当中...
竺家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52369742.html
-
所谓共业的涵义。 我们知道,佛教宗派很多,佛学里面也有所谓了义的或者不了义的。所谓了义的就叫做究竟的、如实的佛法,不了义的就叫做方便、适应的佛法。究竟道另有个名词叫做“正常道”;方便呢,有时候又叫做“方便道”,就是适应众生、度化众生的某种“善巧方便”。究竟道就叫做“理”,方便道就叫做“事”。 佛学,严格的说,不外乎谈“理”与“事”。把握这两个方面,就可以把佛教的脉络找出来了,这是...
宏印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2844032.html
-
习十九部经典,以“转依”为主题,称之为“正宗”之学;第三阶段,再习十九部经典,以“一法界”为主题,称之为“终鹄”(或“究竟”)之学。三个阶段的讲习期限,则需三至五年。由于当时环境的限制,吕先生的佛学教学...,阐明创立法相大学之宗旨是求“纯正佛法之全体”,而“并不拘限于法相一宗”。他说:“我国佛法自奘师一系中绝以来,正统沉沦,经千余载。其间虽有净、密、台、禅之继起而盛,然于佛法精神背驰日远,无容讳言。吾侪...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2442639.html
-
慧力就无法做到无差别心,自然不会识别缘起与相应,佛门才勉强用“正法”与“外道”,“究竟”与“不究竟”来强化之,是对症下药的方便,是避免我们多造业障,多走弯路。比如我们有撒谎或搬弄是非的习气,那就得... 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325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