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师、大恩法师、意寂法师和演法法师与有关领导一道视察寿佛寺
在新都区宝光寺内举行新春献爱心活动
1月10日成都市佛教界“送温暖 献爱心”慈善活动在成都青白江区举行,由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主持,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代表成都市佛教界发表讲话。活动共筹集了10万元善款,为青白江、新都等地的200户贫困家庭送上了新春的温暖,此举也拉开了成都市宗教界“迎新春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的...
佛教在线
|成都|都市|市佛|佛教|教界|界“|“送|送温|温暖|暖献|献爱|爱心|心”|”慈|慈善|善活|活动|动举|举行|行图|图|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1/2003122601.html
-
“国际万缘三檀大戒”分别于12月16日、16日礼请羯磨阿阇黎尼慈容和尚尼教授“得戒和尚语录”与“如何度众-怎样做个布教师”。
在“得戒和尚语录”课程中,慈容和尚尼表示,在佛光山的菩萨僧团中,得戒和尚星云大师提供许多安身立命、服务大众、修道修身之智能法语,让身口意三业清净,并列举多条语录,勉励新戒心中应有别人、社会、大众。
“在大众中才易看到自己错误”慈容和尚尼强调,身语行为...
佚名
|三坛大戒|教授|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2/10305633158.html
-
端正,可矫正筋骨酸痛;使力得当,无形中达到运动效果。
佛光山教育院院长慈容法师表示,经典的流传,是为了让大众了解佛法要义,“透过讲经、诵经、抄经三种方法深入经典,信仰、奉行、接受佛陀所说的法。”他认为,由于佛陀纪念馆举办“百万心经入法身”活动,听到此讯息后,大家希望能参与此佛教盛事,佛光山因此特别集合大众抄经修持,“透过此难得的因缘,以提升大众的心灵。”慈容法师期许,所有与会者皆能从中感到心境...
佚名
|佛光山|法身|抄经|心经|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9/21160090669.html
-
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若依禅说禅,禅宗千古一脉,佛门中的弟子是如何把握的?一棒一喝我们今天也可以用,但为什么没有见什么人是因此当下得悟的呢? 我们还常常听说这么一种说法:“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来...
悟 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40658766.html
-
去关爱或怜悯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使他们获得快乐。即使与我们完全无缘的人也不例外。佛门有偈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发自内心的情怀,与世间的爱不同,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在实际...安乐。”慈对修行大有益处,有助于去除嗔心。
悲,是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心生不忍,希望拔除他们的痛苦,是与冷酷的行为相反的。我们人类及其它傍生每天都在受各种痛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乃至八苦、...
清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33782412.html
-
体会世间是苦,众生因无明而深陷苦中,因而传扬佛法,教导世人以慈悲与智慧的修持,来解脱烦恼,得到悦乐。所谓“慈悲”,即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生活在世界上,众生之间形成了生命共同体,可谓牵一?而动全身...。 慈悲与智慧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的真意,除了为众生创造快乐,也要为众生拔除痛苦;《...
林敬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13669308.html
-
物质享受的高低来衡量生命的价值。而且,以科技与经济发达程度,来划分国家的等级,如“已开发”、“开发中”、“未开发”国家。由于对物质享受的沉溺与热烈追求,使人因贪婪而缺乏慈悲心(予人快乐谓之慈,拔人之苦谓...终至成就最高的清净慧。故《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法教导的慈悲心非常广大,不仅立了“不杀生”的戒律,...
见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0445605.html
-
遗骨护送到金山寺。养廉长老非常高兴地说:“敬慕万行。”方丈慈舟大和尚说:“你们应向涤华师学习,他生前每时每刻都在用功夫,今有全身舍利并不稀奇。而头骨片上有中文‘泰’字,可是个宝。”慈老当时高兴地把这个...汝师之嘱,其有罪戾之愆,即不可深说。必须各自承担前因後果之报。汝师之说,勿可执拗。切切切切。汝等诸弟子,倘若未得空相时。可供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燃香供奉而礼拜,一时同声共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70854090.html
-
王菩萨那样: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9)、不嗔恚要发慈悲心。《维摩诘经》说:“慈悲心者,佛心也。”慈能与乐,则令一切众生获得安乐;悲能拔苦,蠲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是学佛者必须...人格,净化身心。如七佛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诸恶莫作”,就是要人们不作十恶之事。十恶主要指贪、嗔、痴三毒。这三毒是诸恶的根源,所以必须制止它。“众善奉行”就是要人们专作...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5975248.html
-
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给他们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救其离苦。这种对一切人都愿意予乐拔苦的精神境界便是慈悲。
佛教“五戒”中首戒...。佛教的思想和行为中蕴藏着丰富的环保因素值得现代人类社会借鉴。
一、佛教教义蕴涵环保的思想
佛教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如佛教的“缘起论”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依正...
佚名
|佛教观点|环保|佛教思想|生活方式|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9009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