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七处徵心” 妙空 作者妙空,江西佛学院楞严班学僧 《楞严经》中,世尊为开显一心,后及三观,再示最初下手方便,于是从七个方面,以问答的形式破除阿难的妄心,以显真心所在。 首先徵问阿难心目...义,此言从阿难口中出,那就错了,因为无著同无,应没有著或不著之分,若无著是有,则不名无著。所以阿难认为一切无著是名为心的观点,也是没有道理的。 佛陀耐心开示,七处徵心,七次破除阿难妄心,下文中...
妙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4449708.html
-
“七处徵心”的问题
洛桑 作者洛桑,江西佛学院楞严班学僧,本文是有关于《楞严经》的藏语作文汉译。
一、需证悟无实有心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第十八》里面说:
空与寂静无生理, 不知故漂沦诸趣; 因具大悲及百法, 百正理故能悟彼。
一切示的本性——即甚深的空性是极难证悟的。而如果不能通达,就不能离开轮回。因为看到这一点,世尊为引导众生走向解脱,所以开了...
洛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1649635.html
-
。《楞严经》中三番破妄,第一番说妄心无处,是从空间的七个方面反复推求妄心不可得。这就是《楞严经.》著名的七处徵心。
现将《楞严经》的七处徵心略述如下:
《楞严经》论述七处徵心旨在阐明妄心了...
现在所要阐述的七处徵心,就是《楞严经》中所讲的整个修行次第中的有关最重要的一个修行次第。可以肯定的说,这一步骤是成佛的基石。
七处徵心发起:佛在楞严会上,首先问阿难出家的原由,阿难答以...
国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5262982.html
-
理事双修,理由事显、事因玲成,理事务臻其极,园澄毗法身。”我愿大众同修主敬存诚,认真读诵深入楞严经。解悟七处徵心、十番显见、二十五圣各澄圆通、四种清净明晦、五十种阴魔……等丰富内容。智慧如海、早得开悟...只要你能用清净无染的心来持咒·,抱着慈悲救度众生之愿来持咒,一定可能消除一切灾难,将来能得无上正等正觉。故任何名刹大德高僧,取此为早课必修之品。每日有持五次、七次、九次、十九次之多。楞严神咒为一切咒中...
普 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64165364.html
-
于七处徵心,十番显见处。必详明此土开悟之难,净土证道之易。至势至章,则殷勤劝导,不遗余力。直欲法会大众,人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随势至,亲证圆通。其至由恶业而沈沦四趣,乏定慧而坠堕五魔处。尤复极陈...,汝本有之天真佛性,无端背弃,而求不可必得不出七趣之神仙。弃金担麻,认奴为主。汝具如此相貌,而其志何若是之下劣也。遂顿弃所怀,即求摄受。本公因为剃发于本京七塔寺,乃石佛寺之支派也。从兹常亲本受业师,...
通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2773442.html
-
出家。世尊再问阿难心在何处,就“七处徵心”,再问见在何处,又引出八还辩见。后面还有叙述二十五位菩萨提出的二十五种修行法门,这些都是达到明心见性的方法。经上又很清楚地说明,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身上的每一...南老师将在农历春节打禅七的消息,就在农历除夕那天晚上,不顾即将临盆女儿和驻菲律宾领事馆先生的期盼,离开家人,专程搭飞机回台北打禅七。初试禅七滋味 大年初二上山,我用最坚决、最热诚的态度,为的是要...
叶曼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2644591.html
-
如《楞严经》里“七处徵心,十番辨见”一节,则是由佛陀发问,命弟子们分别解答,然后随其所答,佛陀再作恰当的评判与指正,这种做法既与孔子 “循循善诱”的作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颇与现代俄式西门纳尔教学法—...
佚名
|佛教观点|佛陀|孔子|因材施教|对机说法|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74770985.html
-
世尊再问阿难心在何处,就“七处徵心”,再问见在何处,又引出八还辩见。后面还有叙述二十五位菩萨提出的二十五种修行法门,这些都是达到明心见性的方法。经上又很清楚地说明,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身上的每一蕴都要...老师将在农历春节打禅七的消息,就在农历除夕那天晚上,不顾即将临盆女儿和驻菲律宾领事馆先生的期盼,离开家人,专程搭飞机回台北打禅七。
初试禅七滋味
大年初二上山,我用最坚决、最热诚的态度,...
佚名
|华人佛教|众生|叶曼|国学大师|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1/17250794382.html
-
违背的话,你这所谓实修只能是一个“佛教徒最后的可怜借口”,这“实修”就值得怀疑了,我们佛教徒绝不能这样。 在《楞严经》上说,看东西不是根在看,而是识在看,在经上佛陀与阿难问答进行七处徵心。佛已经明说...一看见‘识’就想起唯识”,不会的,老法师若不用六识、七识、八识就没事了,他既用了,做增上缘了,我就指出他没用准确。 [5]老法师说,“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定呢?……我们用心意识去读,所以入不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4341558.html
-
佛性,是法身。藏於何处呢?
《楞严经》中七处徵心,说“心不在身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真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不周遍随缘赴感”。是一轮明月,洞照十方。
“真心”无知,而...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2146118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