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徒有三分呆 我在多年以前读过一本著作,现在已经忘记书的名字,只记得其中有句话说︰“凡有宗教信仰的人,均有三分呆。”如果这位作者对宗教人士的三分呆,彻头彻尾地明白它的个中因由,那末,说他们有三分呆并不为过;假若以一般庸俗的观念遽作批判,那就有问题了。凡批评一事一物,首先要明白这件事的原委,审慎下判,始为恰当,否则,以门外汉的立场,班门弄斧而已。 凭上说这句话,显示该作者对佛教教义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1647644.html
-
师尊说:「修行必带三分病」,尤其以前的大成就者,很多人都是经过病痛的考验,才得到伟大的成就。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很认命,随顺病业。
若换成意志薄弱的人,遭遇到这些病业所带来的痛苦与困难,有的人就会想,怎么...修行的时候,是会有很多业结等着你去打开,每碰到一个结就痛一次,要去熬、去忍,并祈求佛菩萨加持帮你把结打开,最后那个地方就会恢复健康。
师尊说:「修行必带三分病」,对道心坚固的修行人,有时候遇到病业的逆加...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35582035.html
-
悉尼佛光青年第三分团佛学营,23日举行结营典礼,计有50余位青年参加。 佛学营课程,由如仪法师教授「如何平衡社会、工作及身心生活」、妙言法师教授「佛教的情爱观」外,亦安排早课与太极,陶土课程,青年们捏制出模样逗趣的小沙弥,充份显示其创意与想象力。 在进行游戏、佛学问答及分组讨论时,青年们藉由活泼生动的互动中,厘清时下对于金钱、爱情及生活应有的态度。而佛光之夜,更让青年们分成四组,就二天上...
佚名
|佛学营|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3/12032521794.html
-
汉口智清大师
问:五重玄义、三分、十门分科?
月溪禅师答:此是讲经所用的方式,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521511006.html
-
如本法师答:这是佛陀说法应机的鞭策语,鼓励修行者正解世间无常(梵语anitya),五蕴皆空的法义,因而树立修行的风范,才不至于进退不已,道心懈怠,抖擞不得。三分病在修行者的身上,这是何等亲切之事,日夜难忘,依此警惕人命无常之理,修行即易勇猛精进,早登正觉。
佛陀的慈悲立场,乃引发行道者专注一心,共趋圣域为目的,并非佛陀希望大家都带三分病修行,无病找病来安立,而是设定有点病苦在身,...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265012608.html
-
5月19日,河南少林寺僧众为四川大地震死难人员默哀三分钟。此外,他们还举行赈灾募捐,并以佛教特有的方式为灾区举行法会,诵经祈福。
这是少林寺僧众在方丈释永信的带领下默诵经文,为灾区祈福。
佚名
|祈福|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5/08564624310.html
-
2008年10月11日,悉尼佛光青年第一期法务培训班开班,悉尼佛光缘如仪法师教授三拜引磬、铃鼓衔接板位和复习回向唱诵等;还介绍了佛门四十八单职事中的“香灯”一职。另外,悉尼青年第三分团共修法会后,如仪法师教授了殿堂礼仪。
佚名
|培训班|法务|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0/08573030643.html
-
“养身之道在于动,养心之道在于静”。拜佛是动,打坐是静。三分靠医生,七分靠修养。不要太悲观,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作新殃”。一般人认为要消灾延寿便诵《药师经》,如果回向亡者便诵《地藏经》。若是真正佛教徒,诵甚么经也可以。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52277669.html
-
凡欲齐家学道者修身,先服此十味妙汤,方有成就。方剂如下。
好肚肠(一条) 慈悲心(一片) 温柔(半两) 道理(三分) 信行(要紧) 中直(一块) 孝顺(十分) 老实(一个) 阴骘(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抄,不要焦与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未,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小,用和气汤送下。果能服用,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
佚名
|健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2/2252293120.html
-
只能剩下三分。用这三分认识来抵制无始以来的烦恼,力量岂不是太薄弱了?所以,虽然知道了因缘,还是会有烦恼。
...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587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