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戒定慧三无漏学与修行 文/中台男众佛学院高级部三年级 见添法师 世尊教导弟子,修行要以持戒为先,《佛遗教经》告诉大众:“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由经典上这句话...嗔恚心;对人以和,可以除去粗暴心;对事以真,能除去虚伪的心。落实中台四箴行,身语意中落实敬慈和真,就能圆满戒、定、慧三无漏学。 每日在行住坐卧中,时时观照身语意三业,不离戒、定、慧。觉察、觉照当下的每...
见添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347560.html
-
谈三无漏学中的戒无漏学
智 铭
三无漏学者,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其中“增上意学”,是修“意”入“定”,所以即是“增上定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在这三无漏学中,“戒无漏学”居其首,最为佛陀所重视。
首先,要说明如何修三无漏学,...
许智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0465896.html
-
我们必须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精进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现从三方面进行讲述。 一、修学戒定慧的重要性 为了息灭贪、嗔、痴,必须勤修戒、定、慧。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染著了贪、嗔、痴、慢、疑、恶见等见思烦恼,终日迷妄颠倒,妄心流注,如水漏泄,以致长期以来生死流转,未能出离。如果我们能精进修学‘三无漏学’,使烦恼妄心逐步由伏而断,便能踏上解脱之路,而不漏落于生死。而且只有学戒持戒,得定开慧,...
徐恒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4842864.html
-
问:什么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徐恒志答: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总则,一切佛法都不离戒、定、慧。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又清净无染就是戒;寂然不动就是定;观照无碍就是慧。是自心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433211338.html
-
李炳南答:定力和戒德,足以击退魔障。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
李炳南
念佛|防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10/14104618526.html
-
-pitaka)属慧门;依广义而言,三藏中的每一藏皆具有三学之法。 戒定慧三无漏学,若依因地而论,在初发心的方便,精进佛道的阶段,必然先充实戒法,因戒成定,由定发慧,慧破诸惑,因而证成菩提。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是因地下功夫的必然阶段,众生业重,智慧门未开,纵得勇猛精进,戒定慧亦无法同时受用,持戒忘定慧,修定忘戒慧,...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530212255.html
-
问: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徐恒志答: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5562611413.html
-
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 如本法师答:三慧(梵语tisrah prajnah),闻慧、思慧、修慧,是名三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佛法乃至禅定能生智慧。
三学梵语(tisrah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155412274.html
-
一般气功的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些特异功能...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30977544.html
-
济群法师答:
佛教法门的设定,确实是有根据的。六度,属于菩萨道的修行内容,通过这些修行成就佛陀的悲智两大品质。因为成佛并非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
六度中的前五度,主要是成就福德,而第六度则侧重于成就智慧。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其中也有一些交叉的内容。所以,六度法门的设定是有依据的。除此而外,佛教中还有四谛、三十七道品、三无漏学等修学内容。对于不同众生,佛陀设定了...
济群法师
六度的建立有什么依据吗?|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9197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