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朴初答:关于佛涅槃的年代,东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国都举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纪念。我国关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公认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与南传佛历相差59年。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192010660.html
-
赵朴初答:关于释迦的种族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蒙古种,有的说是雅利安种。但是从当时的地理看,迦毗罗国地处僻远,又是小国(有人研究,认为它当时是拘萨罗国的附庸国),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只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色,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231410668.html
-
问:
经上说‘如果有众生想要生到我的国土来,并且具有很坚定的信心,十次念我,我就一定接引他往生。如果做不到的话,我就决不成佛。’又说:‘坚持念佛名号,从一天一直坚持到第七天,一心不乱,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国土。’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李炳南答:
前面所说的坚定的信心,是指心中已经没有一点杂念,彻底相信。如果做到了这个功夫,那么临终一
李炳南
往生|净土|信愿
http://www.fjdh.cn/fjask/2007/11/17280219059.html
-
如本法师答:不是的,这是立场不同的说法而已!譬如说:在某一个角度而言,出家庭(梵语pravrajya)修行者可以说消极者,也可以说是积极者;若论出家消极而言,就是出家修行者,绝对不会广造一切恶业...一般社会人士有少数者,对为恶很积极,对为善很消极;因此我们说,消极与积极是立场上的差别,角度不同而已。...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335812076.html
-
不是的,这是立场不同的说法而已!譬如说:在某一个角度而言,出家庭(梵语pravrajya)修行者可以说消极者,也可以说是积极者;若论出家消极而言,就是出家修行者,绝对不会广造一切恶业(梵语...人士有少数者,对为恶很积极,对为善很消极;因此我们说,消极与积极是立场上的差别,角度不同而已。
...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9384177397.html
-
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0056629.html
-
曾听师父上圣下开上人开示,又是一翻不同的说法,认为“以上所举也是道,那是善道与恶道。”
师父说:“世人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守自性,常为外境所染,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 师言片段(一)
文/大容法师
“平常心是道”,这句话是出在佛书里,许多佛教徒的解说也各有不同。
有人说:“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不住二心即是。”有人说:“日常生活保持常、...
大容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42079288.html
-
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能等多种名数,而每一名数中往往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不坐高广华丽大床、不装饰打扮观听歌舞、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最后一戒称为斋,是在修斋时临时奉行的。具足戒是为比丘和比丘尼制定的或律,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即可取得正式的出家资格。此戒条目说法不一,...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50288603.html
-
小米养脾大米养肺小麦养心大豆养肾高粱养肝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冯志海说,中医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由于地区的差异,五谷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小米、小麦、大米、大豆、高粱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见。
小米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
佚名
|素食|环保|拯救地球|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3224695251.html
-
不可加以加减乘除的,过去十方诸佛如此说法,现在释迦佛陀也是如此说法,始终不违背这一正理,而不妨作种种不同技巧的推演和综合,或竖说、横说、或演绎说,或归纳说,以达成他设化度生的目的。
在契机方面说,佛陀每次说法,都是应众生的机感,而作不同的说法。你是什么根机,何种程度,即对你说什么法,适合你的程度,这叫做对机施教,应病与药。
如中国的孔子,他教学生,亦有运用这种方法。在《论语》中说,一天...
竺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1146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