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fjdh.cn/Item/95292.aspx
-
欢迎法师及所有佛教义工、老师到中天寺,赞叹所有佛教老师为弘扬佛法至各校教宗教课程,勉励老师要有观机逗教的智慧、要有行解并重之理念、要有不舍一人之慈悲、要有师徒同尊之胸怀。觉善法师致赠《世界佛教美术图典...
佚名
|佛教资讯|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7/15374885508.html
-
法师所言,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舍一人”。 人是历史性的社会动物。在现实中,人不可避免地要生活在相当的空间与时间之中。因此,人的存在只能是相对的、有限性的存在。因此,相对性在人身上便具有了绝对的意义...自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不知这“一朵小黄花”的故事、这“不舍一人”的佛教精神、这“一花一世界”的理论能否给我们提供一点思考和帮助呢?
...
任继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3273074.html
-
有点气馁了,就自念言:“地藏菩萨呀!求您发发慈悲,令弟子所观相应吧。这是最后一遍了”。再占结果:143——观于所遭受的困难,只要精进修行,就会脱困。我当时又一次感激地藏菩萨为利益末世修行人不舍一人的慈悲...出去给公司跑业务,不知怎么样,开始也不太懂仪式,反正念了很多地藏佛号,占了很多遍,也一遍又一遍地占了很多其他的事,然无一相应。我要妥协了,开始想不太可能,我很相信外道也可以占卜,也很是灵验的,但没真正...
我心静入水 2005-7-28
|地藏|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254191112.html
-
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佛陀的伟大,无人能及。佛陀的慈爱,遍及一切!山川草木,芸芸众生。
回头方是岸。一行多么想沿着佛陀的脚印,去走走。得蒙佛陀的感召,一行只有再拜!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伟大的...有烦恼。出家人:却是为何?佛祖:因你尚未得度。出家人若有所思道:倘若我已得度呢?佛祖:仍有烦恼。出家人大奇:愿闻其详。佛祖:尚未度尽这尘世之中的芸芸众生。出家人又问:若这世人之中有一人不能得度,您岂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95053140.html
-
为太子,富有四海,而皆舍弃,受诸辛苦。次行菩萨道时,则庄严地狱,不舍一人,例如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至成佛后,又倒驾慈航,带果行因,度化众生,永不止息。例如释迦佛来此娑婆...迷信的是他们,而确实能以正信的惟属学佛。何以如此?让我们观察他们所信的是什么?不外:(一)无谓有:万法因缘所生,本是暂起幻相,而他们却执之为实有,而且贪取不舍,这如渴鹿奔逐阳焰,只落得一场空辛苦。(二...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0376405.html
-
聪明人,这是个觉悟的人。
12 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机缘成熟了,佛一定也要度他。
13 什么叫“机缘成熟”?第一,把人生看透彻了,真的明白了,人生是苦空无常,决定没有留恋,这个...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德还大。你这一生要帮助十几个人,那个福报就不得了,你求往生就不会困难。
33 对世间人,世间人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这个福报,他还不想出离三界六道,他还贪恋人天福报,我们不能舍弃,...
净空老法师
|无常|解脱|出离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5/22495679181.html
-
此外,佛亦发愿生生世世要教化我们,使我们能够转凡成圣,化恶成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由此可知,佛教的教育乃是超越空间与时间的,不局限于地球,亦不仅限于一世。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是否遵守佛的教导。如此就能心、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法师教导我们,如何将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
张有恒
|教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41200278.html
-
一千颗舍利。
念佛法门的确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五逆十恶”一念回光,佛都不舍弃。
她两个弟弟没有学佛,回来帮妈妈处理姐姐的后事,看到了瑞相。弟弟在姐姐的...可是寿命一到,也得死。她的身体变成了臭皮囊,还恋恋不舍,就化成一条虫,一直在自己的脸部环绕,舍不掉。
我们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多少人去世以后,都已经埋了多少年了,还托梦给儿孙说:“我的房子...
佚名
|无常|往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9/08213728987.html
-
对象;此外,佛亦发愿生生世世要教化我们,使我们能够转凡成圣,化恶成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由此可知,佛教的教育乃是超越空间与时间的,不局限于地球,亦不仅限于一世。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希望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能学习佛法。但是很多人虽然信佛,却不了解其教育意涵,而使各项完善的佛教艺术或教学工具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 举例来说,中国人讲孝道,供奉祖先;佛教讲师道,供佛像,是要...
张有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444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