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0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子女与父母之业缘

    http://www.fjdh.cn/Item/33894.aspx
  • 子女与父母之业缘

    林园佛教堂編著 小婴儿在母体的十个月,主要是发展身体器官组织,这时婴孩之神识会陷入极昏沉状态,而家中夫妻睡觉休息之主卧房的周围,及每个墙角时空会形成母体中婴儿的磁场能,也可说房间内是孕化婴儿精...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2076638.html
  • 子女与父母之业缘四种

      (1)一般型之子女缘   一般来说,中阴身来投胎前与生父生母是有业力相吸的,其中将转世为男孩子者大多潜意识较喜欢妈妈这一类型之「女孩」而被吸引过去感招为男孩;而即将出生为女孩者,多是很仰幕或喜爱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5254347.html
  • 佛说修三十二相的因果业缘

    修三十二相业品 ——《优婆塞戒经·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   “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

    佛说

    |三十二相|因果|命运|修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1239274001.html
  • 李炳南答:世界是怎样造成呢?

    问:世界是怎样造成呢?(卢淑珍)   李炳南答:众生业缘所成。

    李炳南

    |析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8590212805.html
  • 想改变命运,三思而后行是最重要的 ——黄泰

    普通人的一生都是受到业缘牵引的,世俗所谓命运是也。然而命运又绝非完全不可变更,要减少不良业缘的牵引,凡事就必须三思而后行。能够三思而后行的人,绝不会永远为命运主宰,而终究能成命运的主人。但事实上,绝大不多数人在大多数事情上都不会三思,往往是一思乃至无思就行去了,这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因为业缘是最容易迷惑人的心智而使人乖乖跟着其走的。在干一件事情前,如果没有三思,乃至仅凭一时的冲动,或者直觉...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5975713.html
  • 问: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佛法以“心”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杀的人,其内心必十分痛苦,以这种烦恼痛苦的惑因,作自杀恶业的业缘,而想得往生极乐之乐果,实使人难以相信。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72477787.html
  • 慧律法师谈植物人是否应安乐死

         植物人是否应施行安乐死?此问题争议颇多。据《瑜伽师地论》所载:“由能执受诸根大种识故,令彼诸根大种,并寿并暖,与识不离身为因而住。”植物人六根虽未能正常运作,但仍持续生命现象,即表其对色身、亲情强烈执著,取走维生系统,无异杀生,且其与家属业缘未尽,以人为方式,强迫结束生命,此未了之业缘,自必留待来世。故应俟其业报已尽,自然死亡为宜。若病者耳根未完全失去作用,可以言语沟通,令其放下诸般

    慧律法师

    |安乐死|临终|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21181232788.html
  • 理净法师答: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理净法师答:从佛法上讲,子女与父母之间是一种相互的业缘关系,或者是父欠子债,或者是子欠父债。当然,这种业缘有善也有恶,如果是吃斋修善而修来的,那就是善缘,也就是佛法上讲的“菩萨眷属&...业缘,认为今生成为父子,根本原因是前生的“业缘”所感。如果是子欠父债,那就是考顺子女;如果是父欠子债,那就是五逆之子。只有菩萨眷属,才是父慈子孝。可世间父慈子孝者,必定是少数。...

    理净法师

    子女|佛教|教育|父母|就是

    http://www.fjdh.cn/fjask/2009/01/21345634052.html
  • 李炳南答:念佛听经就受到家人阻碍,临终能够往生吗?

    问: 自己念佛,但家里人有另外的人生观、世界观,每逢念佛听经时,就受到阻碍,如此下去,临终能够往生吗? 李炳南答:  家里人阻碍,那是前世的业缘所致。应该平心静气,慢慢引导,不可发脾气。只要一心祈祷佛菩萨加持,总有一天会转化。佛陀为了度一个众生,多劫受苦,我们要学习。真正做到持之以恒,还用担心不能将逆缘转化为助缘吗?

    李炳南

    往生|临终

    http://www.fjdh.cn/fjask/2007/10/1523591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