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代表人物。
七、八世纪之际,中观派与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趋势,终于形成寂护(梵语Santaraksita)、莲华戒(梵语Kamalasila)等之中观瑜伽派(梵语...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在理论上,统一性空与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统一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宗教实践上,统一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即所谓假,有性空,不著有、无二边之观点,即称中观。中观与...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265112610.html
-
原始佛教与禅 D.J. Kalupahana著 陈铣鸿译 霍韬晦校 我们已探讨了印度佛教五大学派的思想发展——其中三派为小乘(上座部、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两派为大乘(中观与瑜伽行派)。由于佛教在远东的传播与开展,到中国和日本,就产生了一些新宗派,它们或多或少与一个或两个大乘学派有关。其中最受欢迎并流传至今的两大宗派是禅与净土。禅通常被视为中国式结合的中观、瑜伽行派(Ma^...
D.J. Kalupahana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0465838.html
-
实义发挥,并未从新表达的理念中另予立名,唯识则不仅在解释上增添新义,而且从新义的成分上,重新立名,以尽含蕴。就这点说,亦可看出当时瑜伽唯识学派的大师们和龙树系中观派的大师们其学风之不同与特质了。无住处...是大悲,悲智双运才显得出真正的大乘精神,也就是释迦牟尼的根本精神。(参看「根本佛教的涅槃观」一章。) 此一涵蕴,虽在根本佛教的时代早已具备,但并未明显地透示。中观与瑜伽的发展,就正是全面地显露此一精神...
张曼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2146723.html
-
》第82期,第68页。 注三︰大正2,577b2 注四︰大正2,444c15 注五︰关于《中论》之品题的名称,诸传本不一致的地方,参考释惠敏《中观与瑜伽》,第33-37页,台北:东初,1986。...,郭忠生译,《中观哲学》(上)(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4册,台北,华宇出版社,民国77年)。 2.释惠敏《中观与瑜伽》(台北,东初出版社,西元1986年)。 3.瓜生津隆真,〈中观派...
见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5048730.html
-
专著。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删注》(1926) 虽有失误,基本删注得当。语言学家陈望道的《因明学》(1931)为首部以白话文写作的因 明学通论,名作家许地山的《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为...本书第六章作了介绍。印顺的《性空学探源》(1944)、《中观今论》、《如来藏之研究》 (1981)等著作,对印度大乘中观、如来藏二系学说的渊源与义蕴作了深入研究,影响不小。惠 敏的《中观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5946966.html
-
时的佛法实态。’‘在流传世间的佛教圣典中,这是教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现其渊源。’[注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部派...三十.三二中)此‘八贤圣’即‘四向四果’。
《瑜伽师地论》卷廿六(大正三十.四二四下)
可参阅印顺法师的《初期大乘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61162308.html
-
ldquo;觉得虚大师说得对,【大佛法法义的三论当中】应该有法界圆觉一大流”的看法终印顺的一生,并未改变。印顺这样肯定如来藏说:
印度的大乘论师,中观与瑜伽二家,都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以中观...论贫”的评语。如来藏、佛性法门,传到重经的中国来,受到中国佛教高度的赞扬。[9]
印顺在这里对于如来藏思想做出了下列肯定:
(1) 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二家虽然都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246091.html
-
佛法法义的三论当中】应该有法界圆觉一大流”的看法终印顺的一生,并未改变。印顺这样肯定如来藏说:
印度的大乘论师,中观与瑜伽二家,都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以中观及唯识的密意去解说他。其实这...如来藏、佛性法门,传到重经的中国来,受到中国佛教高度的赞扬。[9]
印顺在这里对于如来藏思想做出了下列肯定:
(1) 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二家虽然都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 但是印顺却肯定如来藏思想...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847090.html
-
忧虑。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也是中观与瑜伽的共义。释尊在(《中阿含》)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师地论》解说为:&...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的自序中,又以“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期来统摄印度佛教。之后,...
菩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3039611.html
-
和会中观与瑜伽行两派争端之作。印度大乘佛学的显然分裂,乃由清辨(约公元四九○-五七○年)所引起。这在他所著《中观心论释思择焰论》第五品(《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里指名道姓地痛驳瑜伽宗义。事实表现得十分...新论定了大乘佛说的意义,又于大乘学说中进一步明确了瑜伽与中观相对的纲宗,还于瑜伽宗义中圆满贯通了带相唯识以及转识成智、束智具身等理论。至少可以说,印度大乘佛学后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必然和玄奘那些贡献有...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274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