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当然是高难度的事。所以佛法的难,就难在这里,不是难在理论。理论讲两句,就没有什么疑问,难就是难在实践。虽然如此,难道就没有起步的可能性?当然有。本文八正道之缘起中道
佛法讲“八正道”,指出方向。我从八正道归纳的一个道理,就是“中道”。佛陀说中道,很多人问什么是中道?龙树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啊,学问大了!那跟我有什么相关呢?中道又跟我有什么相干?我...
昭慧法师
|中道|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0744521486.html
-
中道实相之意义
中道即实相,实相即中道,如来不住苦乐两边,常行中道。禅宗祖师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儒家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般人无不生活在喜怒哀乐之中,无时不在明暗、动静、苦乐、祸福、得失、是非、善恶、美丑、欣厌、取舍 等两边中讨生活。都是生存在虚妄不实的梦境中,从未与中道实相碰过头、见过面,故称为凡夫俗子。
简单说,实相就是指吾人当前一念...
中台世界
|止观|中道|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2/2122366796.html
-
佛教教义。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形容词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同经卷五:“若说有边则无有中,若说有中则无有边,所言中者,非有非无。”《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又“诸法有是一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3143208.html
-
龙树透过了“一切法空”的“空性”概念,进一步贯彻佛陀缘起说的中道之义。这种结合了“缘起”与“空性”而来的中道哲学,在批判了“法有”思想的缘起论之余,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佛陀的缘起慧见。
...缘起、假名与中道] 由于月称采用了 meaning 的词义来看待 artha 一词(这一点与当年鸠摩罗什的译解是相同的),因而此处所谓 sunyata-artha,在月称心目中指的便是“空性的意义”...
万金川主讲 编辑组整理
|中道|缘起性空|中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2/1509286781.html
-
“中”是无执著的立场,“中”必含摄著“观”。它是一种通观全体、富于批判精神的动态智慧,人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而趋近完美、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中道”。
〖阿含经里的中道思想〗
...金口之下的阿含经里,去阐发佛陀之教的义理。正如印顺法师所说的,龙树这一系的中观思想,乃是阿含经的通论,中观哲学正是要把阿含经的深意给发掘出来。
在阿含经里所说的“中道”,基本上可看出有两种类型:...
万金川 主讲
|中道|中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11/01/2348491484.html
-
论语》所载,尧、舜、禹等上古帝王都把“允执其中”w作为传位的授命辞,这是从治国方法上提出了中道;后来的商汤以及周代的文、武、周公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中”的道统,不管这一道统的授受渊源是否可靠,但我国在很古时代就已非常重视中道则是不容置疑的。到了春秋时代,中道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从哲学的高度创建了“中庸”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在...
徐儒宗
|中道|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040011487.html
-
和事佬式的折衷主义,也非骑墙式的中道主义,而是把有与空的二边为我所用,我却不为有与空的二边所捆。
----本文摘自《拈花微笑》一书-----...
圣严法师
中道|圣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4/0547268919.html
-
儒家的中道实相和佛法所说的中道实相,
其精神是相同的,
所不同的是深浅。
把这条路找到了,
日常生活、闲忙动静之中,
始终是不离当念,
即禅宗所说&...始终不落两边
到达这种境界,就是中道,就是实相
佛法所讲的中道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实实在在的相貌,禅宗称之为“本来...
惟觉老和尚
中道|佛法|儒家|中观|实相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10731906.html
-
般若中道 大乘空宗,即印度龙树、提婆等人创立的中观学派,对空观的领悟和阐述,才是符合佛祖精神的正见。因此,龙树在佛教史上被公认为"空宗鼻祖"。
龙树,约为公元二世纪的人。据诸多佛教...,在一塔庙里,向一老比丘学习大乘经典,并与诸外道和部派佛学者辩论,辞锋犀利,所向无敌。他在通晓大乘经典之后,又回到南印,致力于般若中道学说的创立。他得到了住地忄乔萨罗国王的支持,为他在黑峰山花九亿金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3652412.html
-
中道的智慧
黄 国 达
佛 教讲中道,避免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中道的正确意义是什么?中道阐释的是不落两边的正中的道路。佛陀曾比喻说,上游的木材如果要顺利的运送到下游,耍顺着水流而行,不要靠到岸边搁浅,也不要沈没在水底,才能到达目的地。 中道又如弹琴,如果琴弦太紧,声音粗涩;琴弦太松,则声音沉闷;不松不紧,声音才会美妙。
在实践上佛陀开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自我虐待的无义苦行,或放纵...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54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