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就可以成佛,那不是太容易了?
但修行也不要追求无谓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并非盲目的自苦其身。天道酬勤,有了努力的因,只要方向正确,必能结出成就的果。
-------...济群法师答:
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过修行进行调整,确实很艰难。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
济群法师
精进就是苦修吗?|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83677853.html
-
锲而不舍地离恶向善、转染还净、破迷开悟。所以精进就是积极不懈的向道的精神和实力。
不过,精进也要合乎中道,三分钟热度的拼命修行不足取;耽溺在舒适的俗乐中而失去勇猛心,更是离道日远。必须是持续、...、精神来修行,是否具足正知见、善知识的引导都有问题呢!
中道的修行态度
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不易扭转,畏难畏苦的心态是一般人的通病,如何克服?
可以用中道的修行态度,适当地设定短、中、...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0154522.html
-
了口,对二十亿耳说:‘一个人在修行时,为了更快得到正果,急功近利,是不能够摆脱痛苦欲念,求得正果的;如果一个人对修行十分懈怠,从不努力去做,同样也足得不到正果。只有处于两者之中,既不急躁也不懈怠,中道...很响亮的雷鸣声,久久在湖面上回荡,所以因此而得名。由于占波国风景优美,尤其是依山傍水的雷声池那里又很幽静,所以吸引了许多修行者到这里修行,苦修者二十亿耳就是其中之一。二十亿耳在雷声池湖畔找了一个幽静的...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8400316758.html
-
;生技能,回到农耕的生活才能修行?
基本上,佛法的修行是以“中道”为基准,然而,众生根性有异,有倾向苦行者,淡泊少欲,爱好清闲,专修禅定,佛就以出家僧团来摄化;而倾向乐...为必然的污秽,重要的是在乐行中以“清净心”修六波罗蜜的菩萨行。那么身处当代物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世代,应当如何修行才是合乎中道的呢?我们虽然不是生在净土,而是在人间修行,但...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244462.html
-
不会被污染;但心若染著于相,不能信解空理,便不能明净。内无六入,外无六尘,没有内外彼此的差别,是为中道。 中道的修行,虽是无求、无为、无事,但这是自“心”上说,自“理”上说。达摩并非教我们放弃一切修行...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如(别本作“知”)无求。真为道行。 前面的报怨行、随缘行,是就过去所造的业,今受苦乐报,而说面对果报之修行原则;无所求行、称法行,则是就现在...
王开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0347134.html
-
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
“中道”是四念处修行系统的核心,也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核心。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介绍了缘起法则及其一些引申法则。如“空”、“无常”、“无我”等,也提到了修行中...中道”了。 能了解中道,四念处的修行才能“拿捏得体”,恰到好处,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修行是一个人生命中长远的学习过程。修行人一定要能在程度上拿捏得体,才能踏实地走这段长远的路。否则一定会有一遇挫折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4365182.html
-
中道的修行方法。什麼是平治城塹?「無明謂之深塹,彼得斷、知,是名平治城塹」。什麼是度諸嶮難?「謂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指眾苦滅盡)」。什麼是解脫結縛?「謂愛(貪瞋)已斷、已知」。什麼是建立聖幢?「謂我慢...所致。」四聖諦就是觀察苦(苦諦)、分析苦的根源(集諦)、確定滅苦的中道(滅諦)、依中道老老實實地修證(道諦)。 這四聖諦好比良醫治病,苦諦是善知病,集諦是善知病源,滅諦是知病對治,道諦是根治,即標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5540311.html
-
中道的修行方法。什么是平治城堑?“无明谓之深堑,彼得断、知,是名平治城堑”。什么是度诸险难?“谓无际生死,究竟苦边(指众苦灭尽)”。什么是解脱结缚?“谓爱(贪嗔)已断、已知”。什么是建立圣幢?“谓我慢...所致。”四圣谛就是观察苦(苦谛)、分析苦的根源(集谛)、确定灭苦的中道(灭谛)、依中道老老实实地修证(道谛)。 这四圣谛好比良医治病,苦谛是善知病,集谛是善知病源,灭谛是知病对治,道谛是根治,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4940459.html
-
:一欲觉,贪欲之知觉也。二嗔觉,嗔恚之知觉也。三害觉,侵害他之知觉使嗔觉增长者。 11 天台观心食法教导学人以观法受食,使日常之食成为般若食,从而达到念念正观,念念中道的修行目的。《观心食法》与《...天台观心诵经法 心 皓 一般来讲,诵经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解佛教义理作为自己的修行指南,或者是为弘经说教而读经及参阅古德注疏等,详研经义。二是以诵经作为修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传统,佛教史传中就...
心 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41058771.html
-
得道。 道有很多,有八正道、戒定慧、十二因缘、六度万法等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依于对苦的了解,而以佛教中道的修行方法为主,必然可以到达灭(息灭)。涅槃就是苦的息灭,没有苦了,虽然我的身体还是会生病,还是...空义。悲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在佛教里悲心是很重要的。我们说大悲心,我们说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因此修行悲心很重要。南传佛教将慈悲喜舍当作修禅定的业处,所谓业处,意思是禅观对象,禅观就是打坐时心要怎么用功...
郑振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4156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