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41篇,用时2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我是如何修学《》的

    自从我写《我修学的心理历程》后,在网络上点击量很大,个人感觉那篇文章写得不好,浪费大家宝贵时间,经道友指点,更发现其实修学《》,并不在于心理如何斗争,大家感兴趣的还是如何把《》具体落实到生活中。这个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而如何把《》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比较有疑问的还是如何去行善,如何发愿以及在果报未呈现时心态...

    妙音居士

    |命运|放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2/1904142388.html
  • 训铸板流通序 印光大师

    出离之流也。哀哉!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袁先生子...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成圣矣。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

    印光大师

    ||教育|命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4/04151722983.html
  • 中的佛法

    中的佛法  沈家桢  一  《》是中国明代袁了凡先生教训他儿子的一部书,书分章,因此叫。第二章铍述他自己一生的经历及经验,是他自己亲身体验的事实,因此也最亲切。后面三章是...一定要生儿子,理由前面已大抵说。所以,在《》中,各位会很明显的读到,这两件事是如何地控制整个社会也即是先生的思想。  第二点要认识的社会背景,是在那个社会里,非常重视子孙陵代。最主要的...

    沈家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05965618.html
  • 心理咨询师看《

    心理咨询师看《》   ——佛教心理调节的方法与现代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中所描述的佛教心理调节的技术,并和现代心理咨询技术进行比较。提出此书中所描述的佛教心理...具体的个案,并与现代科学的心理咨询进行比较,我想会对心理咨询领域的从业者有所启发。这个个案就是在《》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云谷禅师对袁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是袁写给儿子的封信。虽然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3146346.html
  • 印光法师序《

    印光法师序《》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同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袁先生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永嘉...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1876416.html
  • 新解 一诚老和尚序言

      新解 一诚老和尚序言   《》序言   明末袁了凡先生著有家训篇流传于世,移风易俗、改善人心。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两篇正合佛门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造化之机;以念念为善,克已复礼之行而现心能转命之果。   今有永忠居士,宅心仁厚,行有余力,倡印《》期能有益世道人心,为方便阅读理解而以白话文略释,余嘉其行。欣然为之序。   中国佛教协会

    一诚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8101487117.html
  • 新解 怡学法师序

      新解 怡学法师序   张永忠,号水境(原水镜,后经金庸先生提议改为水境,意在立志于水的品质与境界),法名善圆通,山西高平人。   我们相识于上世纪九零岁值,缘于同乡,来往...在个人修学上同样精进不息。闻思慧通,兼以准提密法而能善用其心。日前他拿来《新解》书稿给我,嘱为作序,自觉学修俱浅,推辞再三。无奈多年兄弟道友之情,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勉为其难。   接稿初读...

    怡学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8101487118.html
  • 赠送《》《化解冲突 恢复和平》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1/1747262499.html
  • 商榷 会诊——对《》与佛法相悖之处的探讨

    》是明朝袁了凡居士根据自身人生经历,结合他人命运情形,训诫后代子孙如何为人处世与待人接物的文章。从过去到现在,《》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仅普通老百姓甚以为是,即使释迦弟子中深信不疑者也大有人在,认为它是佛门之宝与佛法之光,然而,本着佛教“不依”的精神与原则,仔细思索与认真审视,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本文便拟以佛教与佛法为立足点,从命运、善恶、因果三方面对《》...

    释来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2239828.html
  • 李炳南答:老师与梁启超先生均说佛教因果率善恶不能相抵,此与‘’所言是否矛盾?尢智表居士的‘佛教科学观’小册子内亦言多行善事可以赎过,究竟何者为是?(罗剑仁)

    问:老师与梁启超先生均说佛教因果率善恶不能相抵,此与‘’所言是否矛盾?尢智表居士的‘佛教科学观’小册子内亦言多行善事可以赎过,究竟何者为是?(罗剑仁)   李炳南答:善恶不抵,是言真学理,袁尤所云赎过,是言善巧之事,言理者与事须办,言事者非理不圆,应知万法之生,只一缘字,无缘则徒因不果,且无万法,先明缘生,始能谈因说果,善恶不抵者,如先布瓜种,后布豆种,两种虽聚一地,瓜豆两种,不能互抵...

    李炳南

    |析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50181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