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71篇,用时7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问:“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是说什么?

    根据唯识观点,我们有八个识,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识,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因此,第六识和第七识在初已开始转依。而前五识和第八识则要到成佛阶段,在金刚道后才能转依。简言之,在修行转化心念的过程中,心识的转化是有先后次第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378091.html
  • 人参果

    佐,或归怨用参而不用芪[3]、术[4]以为援,或归怨用参而不用[5]、冬[6]以为制。议论风生,全不反躬自省,以致屡效屡复,难收全功。 不佞身肩是任,宁敢造次,博稽古训,百法追寻,每见... [4] 术:指中药白术。 [5] :指中药生地、熟地。 [6] 冬:指中药麦门冬、天门冬。...

    程国彭

    |中医|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0/0953526202.html
  • 圣地之圣

    礼拜、上供灯、献供奉,回去之后不造次做恶,一心向善至死不渝,那么你如此朝觐一次两次,便可证得一菩萨;若是朝觐十次八次,就能证得十菩萨。 ...

    才旺瑙乳编著

    |奇迹|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0533301235.html
  • 嘉扬彭措仁波切答:大修行人超出三界外不受因果报应吗?

    因果之报应,于此应当善加思维,不应该断章取义也。 至于释迦牟尼佛三月马麦之报,那是佛陀方便示现而已。佛陀已经成就了圆满的修证,已经消除了所有的业障,所以这只是方便示现而已。修行者在证得果位时就已经是戒度圆满了,同时也灭去了一切业障,既然菩萨就已经有如此的境界,那么已经获得了圆满佛果的佛陀还会有业障吗?成佛之人已经将无明破尽,既然无明已经破尽,那么依无明所生之惑业还会有吗?如草根一段草叶还...

    嘉扬彭措仁波切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8/09240889587.html
  • 十善业道乃佛法之根本

    善戒具足修习,复教他人,如是展转,名为波罗蜜多。”菩萨对于十善戒一条一条具足来修习,再教化别人,这样展转深入,就叫波罗蜜多。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到菩萨增胜圆满持戒度时,也说是断除了十种不善业(《入中论》说:“身语意行成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即以十善业道最极清净来表示菩萨净戒圆满,作为持戒度圆满的标志)。《十经》等诸经中也多是这样宣说。因此,...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戒律|十善|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00042025968.html
  • 《十住毗婆沙论》简介

    十七卷。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梵本及藏译本皆不传。又名《十住毗婆沙》或《十住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是《华严经》〈十品〉的注释,但并未注释其全品,而是仅注释初(欢喜)及第(...初之注释,说明初的内容及菩萨的行愿果等;第二十八品〈分别业道品〉以下八品论述第二,力陈十方便心之重要性,并阐释大乘菩萨的十善业道。关于本书的传译,法藏在《华严经传记》卷一谓(大正51·156...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3347199.html
  • 三妄执与三大劫

    为初之位。从初到十,统名信解行。此十以因、根、究竟三句修行观察。若分别配之,则初为因,至七为根,八以上为方便究竟。又之中皆有三心。亦犹入、住、出三心也,如图:  以上为《大日经...别宗解三大阿僧祗劫(简称三大劫)成佛,乃就时分久远而言。密宗乃就三妄执而言,非仅指时间概念。   何谓三妄执?众生以一念不觉之无明,而生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就众生边之执,将此五种烦恼,一一各...

    熙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41657540.html
  • 问:经上讲佛有大智慧。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识呢?

    会计等,基本上和做人没有什么关系,纯粹就是生存的技能。所以说,对知识要一分为看待,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人们的知识确实是多了,但妄想也多,烦恼也多,痛苦也多。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掌握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在社会上谋取职业。但从心灵健康的角度来说,我们就需要有所选择,知识太多会使我们的心变得复杂,会使我们有更多的贪欲。今天这个世界,知识多得简直要爆炸,你很容易了解到世界上任何...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42477603.html
  • 《十住毗婆沙论》考

    。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巻)所收的《十住论》共有十七卷三十五品:即叙述写作意图与目的的“序品第一”一品,注释菩萨十中欢喜的“入初品第”到“略行品第二十七”的二十六品,以及注释菩萨十中第二离垢的“分別业道品第二十八”到“戒报品第三十五”的八品,共为三十五品。此论的内容是关于菩萨十中最初的毗婆沙,是依据数种经典对此菩萨道进行解释的。因此,中国佛教把五世紀初,由...

    小川一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1481346.html
  •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开取“像我一样”莲师替身佛像之经过

    于具伏藏标志不变莲花相处。并把三种伏藏交付给伏藏大护法缵果予以保护。   十九尊佛像供奉次第列绕朗巴大师皆按莲师授记如下而做。铁盒中用珍宝塑造的主尊莲师佛像,可使雪域重要如同火炙能治愈疾病一样,需供奉于殊胜桑耶能哲及唷热昌珠。眷属自生佛像十七尊,桑耶供奉一主尊及其四方各一尊眷属佛像,唷热昌珠亦同上。于拉萨大昭寺的替身见解脱佛像四方各供奉一尊。此为信众供养之所依需如是而作。拉萨翁巴山需隐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7528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