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5篇,用时3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范古农答:祖宗善恶,子孙得受其祸福否。若曰得受,则祖宗不受自果报,而因果之理不通三世矣。或曰祖宗仍受果报,则一因何有。倘子孙不受则何以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说。

    问:祖宗善恶,子孙得受其祸福否。若曰得受,则祖宗不受自果报,而因果之理不通三世矣。或曰祖宗仍受果报,则一因何有。倘子孙不受则何以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说。   范古农答:佛说三世因果,均论一已之受报,并无祖宗子孙之言。所举原不尽合理。若曰余殃余庆,是就造业者言之。犹为善之能自利利他,为恶之能自害害他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401812679.html
  • 范古农答:研究唯识宗,如何成佛。

    问: 研究唯识宗,如何成佛。 范古农答: 修唯识观,行六度行,断烦恼所知障,证得菩提涅槃,则成佛矣。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003612726.html
  • 赵朴初答: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赵朴初答:阿罗汉(Araha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位。到达这个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和阿那含(三);到了阿罗汉的位(四),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06173910728.html
  • 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位。到达这个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和阿那含(三)。到了阿罗汉的位(四),见惑、思惑都已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62077731.html
  • 如本法师答:请问学佛的过程,解脱的境界可分几种?

      如本法师答:解脱梵语为(vimoksa),解脱的境界可分大乘与小乘之别,其境界略有差异,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证得初果、、三、四位,方称得上解脱,而以四为小乘终极圆满之地,必须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梵语arhat)。 依大乘而言,要证成初地以上,乃至佛的位,皆为解脱的境界,每一个阶位解脱的境界渐次入深,而以佛的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必须勤修六度万行,以中道实相义而...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531012257.html
  • 赵朴初答:唐代玄奘是传译瑜伽学派的,真谛也是传译瑜伽学派的,对比之下,他们译传瑜伽学有什么不同?

    唐灵润)归纳有十四义不同。如旧译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新译则认为有一分无性(佛性)有情;旧译认为佛果理智不二,新译则认为理智各别(即分断、智);旧译于三性中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性俱遮,新译唯遮...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151610828.html
  • 赵朴初答:什么叫五法三自性、八识无我?

    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无我也叫作我、法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   赵朴初答:五法是:一名、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213510838.html
  • 如本法师答:为什么说“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

    地、渐次地而论。依小乘(梵语hinayana)初果、、三来说,虽已得圣位,但尚未得到四果极位;纵得小乘四果极位,依大乘(梵语maha-yana)法义论及,乘人对受持甚深微妙正法,乃至受持净戒...  如本法师答:十法界中有四圣六凡,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此四圣皆已出三界断六道之圣者,当中以佛的戒行、戒法、戎相、戒体四科门最为究竟、圆满、清净、光明、解脱,已达到无学地故,若有所学,若...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01812895.html
  • 十二因缘观

    四圣谛,皆是以三法印为基础,以说明宇宙人生的缘起,和世出世间双重因果。十二因缘亦可摄入四圣谛中,即过去的无明、行因,和现在的爱、取、有三因,皆是集谛,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和未来的生、老死,皆是苦谛。若行者感于苦集而修道,因修道而无明灭而至老死灭,便是灭、道谛了。 ...

    于凌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0956778.html
  • 惟贤法师答:什么叫教理行果?

    唯识法相教,内容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无我。般若是大乘经、大乘教,理就是讲空、缘起性空。 行就是说结合实际行动来行,基本的行就是戒定慧,不管小乘大乘都有戒定慧,只是其境界不同。 是经过行以后,应得的果报,小乘阿罗汉,大乘就是佛。小乘果又分初果,、三、四,有这个层次。大乘有五十二位: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果。 ----------------...

    惟贤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613479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