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事物和事物间无障碍物的事事无碍的境界。元晓大使在所有执着中指向自由的无碍,通过与众生在一起实现那样的无碍,既没有同化又没有异质化,是因为他坚持互相和解。
国际纷争是发掘有关世界共同利益...怀抱。由于缠绕的天地宇宙万物都是一个关系性的原因,由中国供奉的乔觉大师移运到韩国意义深刻,实现了在国际交流的现实。无论是我的存在还是谁的存在,或者树枝,一跟草的生长都跟宇宙万物有关系的话,可以理解互相...
影潭
|宇宙万物互相贯通|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61773846.html
-
爱”,与佛家慈悲为怀的精神相通,教导人们在面临厄难时,不同种族、宗教的族群要如何与他人互相扶持,这也是灾民逢凶化吉的关键所在。
【头条】:藏族信教群众过一年一度的传统宗教节日“降神节”
【观点】:杨曾文:致力国家发展进步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基本要求
【禅茶一味】:含英咀美入诗肠:《尝云芝茶》
【两岸】:佛光山无私奉献体现慈悲面临厄难时互相扶持
【素食】:教你辨别“化学豆芽”
...
佚名
|厄难|互相扶持|无私奉献|慈悲|佛光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1/11385693714.html
-
互相尊重的老朋友 张锦炜 人生虽短促,生命可升华。佛教界爱国人士月西法师己实现了他的人生心愿,在他圆寂十年后更令人敬仰怀念。 我与月西法师相识于宁波市人大、政协会议上, 由于同为宗教界人士,得以畅谈国事教事。其后,在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和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下,有了更多的工作交往和生活接触,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宗教政策、恢复爱国宗教团体的工作活动中,更是共同...
张锦炜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60988654.html
-
的通信充满了互相关怀和以佛法为重的精神。印光大师所期望于谛公的,谛公已自觉地身体力行,不久就彻底痊愈,继续讲经,的确足以祛浅信者疑惑,为法门之光荣。大师给卓智立居士的信中说:“佛不救人人自救,汝此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1054195.html
-
一、不能用葡萄糖粉和麦乳精代替奶粉
这往往发生在用人工喂养的婴儿中。有些人认为葡萄糖粉是营养佳品,因而长期用以代替奶粉喂养婴儿,这是不当的。...
佚名
|素食|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22250815709.html
-
更是大大方便和强化了女性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原因:
不健康情绪可“传染”
专家警告说,“共同反刍”行为带有潜在的传染性,导致不健康的情绪在女性朋友之间互相传染。
密苏里州大学...
佚名
|心理|女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9/08241529636.html
-
佛珠与十字架:佛教基督教应互相学习 作者:灵山居士 今天我想谈一点关于基督教的话题,虽然我不能说自己非常了解基督教,我对基督教的了解仅仅是在几年之前读过一遍圣经而已。我甚至从没有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过一个活生生会呼吸的基督徒。所以我不能保证我所认识的基督教就是事实上的基督教,我只是试图与从一个佛教徒的角度去阐述一下我所认为的佛教和基督教的区别以及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基督教以及一切传统...
灵山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13163594.html
-
是有关佛教的一个国际的学术活动,大概在2003年。
2007年12月,我参与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代表,主题是印度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之间的互相交融与互相影响的关系...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我们可以看到,在佛教里面不存在这种现象,人人都是平等的。可以说,佛教的慈悲和平等的精神对推动佛教将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着当代现实意义。
其实,...
佚名
|佛教观点|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321755378.html
-
神学院学生参观古鸡鸣寺
佛学院学生参观神学院新校区模型
两位院长亲切交谈
两校学生的合影留念
佛教在线江苏讯 2008年12月19日,金陵协和神学院学生在江苏省宗教局政策法规处周平处长的带领下...
佚名
|尼众佛学院|神学院|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2/20214433375.html
-
问:世界战争,各国国民,皆为自己国家胜利互相祈祷,诸佛究竟满谁的愿?(吕正凉)
李炳南答:诸佛慈悲平等,决不有所好恶,助人作战;不过悲悯善良国家为暴力侵略有所祈祷,加以护持耳。
李炳南
|析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584512850.html